【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暮春的紫罗兰,文责自负】
新年的第一天,我立下了第一个愿望:新的一年,虚静无为 ,保持松弛。这一年想要“无为”,放松自己,不为难自己。
上一年岁首,给自己立了计划,写 100 篇文章,完成 20 万字。年末,平台没有出小总结,自己来个总结,写了 131 篇,再加几十篇,大概 20 万字左右,这一年是硬写,算是用力。2025 年,只给自己定了 50 篇的计划。减少输出,补充、蓄积能量为主。
和长安的文友雨姗聊,她说,冬至后忽然不想写字了。我也如是,切换了新的一年,忽然不想写了,一下子忽然读也不想读了。对于写作,我们一致认知:新的一年,写字要少而精。走累了就要歇歇,缓冲。亦步亦趋,人得边走边摸索且边总结。写字也是因人而异,我不行,不停输出,会稀释文字的质量。不想写还是停笔吧。
文学和艺术,本来小众,就是孤芳自赏的东西。纯文学有市场真不易,你越文学,受众群体越小。没有了多少期待,也就无视了阅读量,保持初心,依然对文字充满敬畏,不为外界所扰动。交朋友要有质量,背包旅行要有质量,文字当然也是宁缺毋滥。包括阅读,华丽无内容、空洞的文字,一概无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不给自己的身心重负。种种放下,会成就一个完全松弛的自己。做事有执念,便会对自己苛责,你的神经便会一直紧绷着,会抵减掉生活中的不少乐趣。松弛,对所有的人与事,都会减少期待,与人与己都是恩养。
这个冬天不太冷,一整个冬天明媚。后来,就开始没有多喜欢或多讨厌哪一季,你喜不喜欢,日子还不都得过。再说,一季有一季的使命和乐趣,我们只有,也只能顺应四时节气。年岁渐长,越来越中庸和从容,是不是也是老之征象之一?
今年算是个暖冬。前些天路过黄河时,放眼望出去,看到河面还未完全封冻了,已是深冬的冰面,并不如如往年那般光滑,折射着清冷狰狞的寒光,而是整个河面上面冰凌茬林立,像刀棱般竖起,有的地方还有水流,这是我大半生里从没有见过的母亲河奇特景观。大自然是最好的建造师,完全是暖冬的作品。
想起小时候的冬天,那是真冷,耳朵和手脚,常常会被冻坏了。那时在夜幕来临时,双亲会在窗户外面上了护窗,门上会挂了用旧衣服缝了的绵帘子,多种方法抵御寒冷的侵袭。晚间在睡觉前,火炉里的炉火,会用漏下的碳灰蒙起来,一晚上火就不会灭了,这么也能保暖,那时碳也不是很丰足。那时的生活条件虽不是很好,却一点也没有觉得苦,每每怀念起儿时的场景,幸福感总会满溢。这些温暖记忆,一生挥之不去了。
现在的人们,久居空调、暖气房,对季节的感应迟钝了多。现在的条件太好了,吃穿都丰足,没有达不到,只有想不到,却少了当年的快乐和满足。食不知味,吃什么也缺了香味和感觉,最抚慰人心的吃食,依然是儿时那些普通的饭菜,妈妈的吃食,永远是人间至味。
新的一年,身体和时间允许的话,还是想多走出去,领略异域不同的风土和人情。人在一个小圈子、小环境中待久了,会孤陋寡闻,人总该走出去换个角度去看看太阳,多长长见识,每每归来后,都会是一个全新的、完全脱胎换骨的自己。行走每一地,我们所遇见的人以及邂逅的一景一物,都是有记忆和温度的,都会给我们日后留下无尽美好的回忆。
生活松弛,也包括日常生活。接地气的生活,最滋养人。吃东西更加讲究了,很少出去吃饭,因为不放心外面的食材,色香味也难适合自己。不健康的吃食,基本不往腹胃里塞,即使它多么诱人可口。也一直不沾饮品,包括酒精、咖啡、可乐种种,甚至连茶也不喝,大半生只是原汁原味的温白开水。身体原本不需要摄入太多余的能量,少吃才是王道。人少欲不贪心,清简生活,会少了负累。
旧年在眼前了,我们人生的年轮,又会多了一圈印记。我们都渐渐老在了各自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