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谈一下唐太宗的创作主张
两个作家群代表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先讲当时还在主流的,齐梁宫体为主流的一派。
首先第一个作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但是武功卓著,而且文质彪炳,对于唐朝初年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一个是他的政治地位,一个是他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
李世民继位以前,就非常重视人才,广泛的招纳文士,他登基了以后也是广泛的招揽人才,这样呢,就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宫廷文人,如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李百药等所谓的“十八学士”,形成了良好的文学氛围。
他本人也进行诗文创作,人们讲“遒文丽藻,一时冠绝”,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
第一个,从文学主张上来看,唐太宗是力主革除浮华之风,提倡务实精神。他主张以“中和”之音来写诗,反对奢华文风;提倡诗文创作要“有益于人”,“师古”就是要很好继承前代的东西,同时批评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班固等人的辞赋“文体浮华”,没有社会教化功能。
这对唐代务实文风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从唐太宗的创作来看,呈现出因袭六朝文风与变革六朝文风的矛盾。
当时的主流还是六朝文风的骈体文宫廷诗,所以他的诗文并未能脱去六朝浮华绮丽文风的影响,他自己就喜欢创作艳诗,很多作品且多为应和酬唱之作,诗中显得雍容华贵,辞采丰富艳丽。
由于时代的影响,他也有受六朝文风影响的一面。但,同时李世民的诗和文,受到他自己提倡的务实文风的影响,又通脱朴实,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在治理国家的文治武功,使他自己的诗文内容非常充实,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来阐明自己的政治见解,都用诗歌来表达,成为了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应该说是非常积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就构成诗歌内容的一种基调,务实反映现实。
他的诗文感情色彩强烈,甚至很多都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气势,有感人的力量,比如他的诗《正日临朝》、《帝京篇十首》等,从气势和感情上来说,同六朝的那种萎靡的文风那是两种面目了。
《正日临朝》: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帝京篇十首》: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
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
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
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
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
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
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
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
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
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
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
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
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
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当然,他的诏令文也多突破了骈文的程式。也很有曹操文章,清健通透的味道。
可以说,李世民在唐初,在文学主张和诗文创作,都很有成就,对初唐和整个唐代都有相当影响的一位作家。
02初唐宫廷文人诗歌创作
在唐太宗时期,在他身边有一批的宫廷文人,在他之后,中宗,武后时仍绵延不衰。
这些人或是身居高位,或是皇帝重臣,所以,他们的诗作主要以应制、颂美、娱乐是其诗歌主要内容,充满台阁气息,是六朝文风的代表。他们的主要成就在于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这种类型的文人,一个是上官仪。这个人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可是对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可能就知道的比较多了。
这个人做官,做到秘书少监兼弘文馆学士。作为一个宫体诗人,他的大部分诗作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丽婉媚,知名度高,时称“上官体”。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体例的建立上,特别是他对于对仗,他总结出“六对”,“八对”之说,这对于律诗对仗的定型,以及探讨律诗的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个,是沈佺期,和他齐名的是宋之问。
这两位呢,官位都不高,但是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谄媚于权贵,据说作风庸俗下流,甚至是给他们的上级提尿壶,人品在当时就为人们所不齿。
所以他们诗的内容多为应制讼德之作,格调比较低下。
后来他们的靠山下台,他们在政治上也被贬官,被流放了,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开始有了新的真切的体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写了一些比较好的,有真情实感的好诗。
如沈佺期的《古意》是一首成熟的七言律诗。
《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内容也是传统的内容,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相当早相当好的七言律诗。
宋之问被贬官到岭南,他的《度大庾岭》也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了,这也是初唐五律的代表作。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沈佺期和宋之问政治上的浮沉差不多,诗风和人格以及经历相似,所以在当时并称“沈宋”。主要成就就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新唐书·宋之问传》:“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会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主要讲沈宋对诗歌历史发展的贡献。
03“文章四友”和杜审言
“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此人为人恃才謇傲,诗风开齐整平密一派门户。长于五律,胡应麟《诗薮》称其为初唐五律之冠;其传世名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
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诗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失黏外,其余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黏式律。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是他早年在江阴任职时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对律诗定型做出贡献,其诗对杜甫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