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一,容易滞留假期状态的日子,我过得还算轻松。课不少,但身体不累,且心情平静。想来原因有二,一个是昨晚提前调整了心态,第二是,终于想起用回周计划。
前者是动力因素,后者是保底措施。就算某一周的开头没有任何动力,依靠保底的计划表,也不至于耽误了工作。于是我决定写一写它,这位工作好伙伴。
一、我这样用周计划
大概在一两年前,我意识到自己对于学期计划的执行不够坚定,具体表现在,很多课会使用超出计划外的时间。偶尔一两次没什么,次数一多,就容易拖延,导致后面需要“赶课”。这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
我问了同级的老师,她们大都会根据教参建议的课时量来上课,但她们也表示,确实会出现我所面临的情况。因此,我们的对策是,相互知晓进度,让整个年级保持在相近的进度,不至于偏差太大。
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还是偏向被动。于是我对照课表,做了个人的周计划:星期几第几节安排什么内容,是讲课、练习还是讲评,晚上的作业是什么,在周日晚上一一列出。需要值日或者开会或者换课也可以记录在上面,相当于一个表格式的备忘录。
二、我得到这些好处
1. 了然进度,倒逼提高备课要求。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除了知晓课程进度,这个表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监督我不要“恋战”课文,该结束时就得停下。这就需要在备课环节就做到精简,抓住重点,删除次要的方面。
2. 清晰定位,减少临时决策次数。
以前周日晚上我会很痛苦,常常想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想看看下周大概上什么课程,翻到那一课时,又想把这一课赶紧备完。这繁重的步骤直接把我吓得不敢翻书,所以拖延,直到不得不的时刻。现在则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我才不管这些课备了没有,现在只是把它们的标题写下来而已。等下做不做,不由现在的我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做完整个周的上课计划后,对于第一篇课文的接受度会有所上升。这是通过分解步骤来缓解备课焦虑。
有些上学日,当天会有极忙的事情,那么我就要考虑,这节课是继续上呢,还是安排做练习?关键不在于最终有没有上课,而是我并不知道这节课在这周的地位/价值,因此很可能随意处置。或者我将它很好地利用了,但却没有丝毫的意识。清晰地知道每节课的定位,按部就班地走,不用额外花精力做决定,周计划可以保存精力。
3. 清楚记录,不会忘记学校事务
这一点,清单类软件或便签也可以做到。哪位老师的换课,哪个部门的任务,什么时候的教研,都不会迟延。
先前用了周计划,觉得很好用。后来随着事务的熟练,我渐渐少用它。最近偶然翻到一个记录,朋友提到我做的周计划对她的裨益,让我想起自己那勤勤恳恳提前规划的样子。再列一个周表,发现还是很有效,所以决定继续踏实地践行,并写一篇小文章记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