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得明白易懂,朗朗上口,很有效果,这是当今文章写作,文案写作的一个根本的要求。这对于传播来说是非常有用。
在学习主席《选集》和《诗词》的过程,我们也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主席的语言非常通俗,简明易懂,而常常是深入人心,非常有号召力。
读到的书是原文是古文,而给身边朋友看的内容,说出的话不显摆学问,就是有读者思维了。
说的话,写的文章,让读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是对作者的初步的要求。我理解毛主席读书写作工作是一个基本原则:用得恰当,就有力量。
毛主席熟读的《史记》《资治通鉴》《论语》之类的背原文炫耀学问,就是学院派的做法了。而毛主席的做法是把这些道理转化为容易了解的道理,讲给大家听,指导大家每一天的日常的工作。
做法一:
孔子是可以说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毛主席曾经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做法二:
他重视将学与问结合起来。《论语·八佾篇》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毛主席在论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指出:“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个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
做法三:
在著名的演讲《为renmin服务》之中,也有一段非常简明有力的话: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renmin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看到了吧,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讲话,都是认准读者和听众是谁,理解他们的文化水平。
作者喜欢的文章未必是好文章,而是读者喜欢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