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读的这本主席诗词,第一首词叫《贺新郎》,这首词不得了呀。我说说,你听听,我们在想当初!
在网上的一些资料中介绍,毛主席的第一首诗是八岁时春节写的,而这首《贺新郎》写于1923年,这个时候已经是30岁了。已经有20多年的读诗学诗写诗的经验了。所以,才有写诗像诗,填词像词的感觉。
诗体方面,字数相对整齐,要求不复杂,音韵和谐即可。而词有曲调,有字数限制,有韵脚的要求,感情与曲子相配,所以更复杂一些。
《贺新郎》这个词牌,最早是苏轼苏大哥用的。据一些人研究并推测,更前则是在民间流传的,是苏轼把这个曲牌定型的。后来也成为宋词之中的主打词牌之一。像苏轼、张元干、刘克庄、辛弃疾、叶梦德等名家都用过。而辛弃疾就有好几首名篇都是用的《贺新郎》。
因为《贺新郎》词牌的曲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吟诗作赋的诗人多半是不得志的,所以,这个词牌就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从文字方面考虑,这首词用的是仄声韵,就显得不轻松不舒畅,但遣词造句的时候也会有一定难度。
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用这个词牌就会显得不够稳重。而毛主席在30岁时,与自己的战友和妻子杨开慧分别,投身革命道路,也是有生离死别的凶险,也有改天换地的志向。所以,选的词牌就很适合。
毛主席在30岁时候的这首词作,给我们的信息是,主席在这个时候已经对很多词牌的调性和选用标准非常熟悉了,也有多年的写诗作词的经验,对他来说,写词不是问题,写好才是更高的追求了。
我们来看全词。
至于对原词的解读,各位就自己吟咏吧!
《贺新郎·别友》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重新按照我们读书卡的写作顺序拆解一下:
我见: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我感: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我思:人有病,天知否?
我见: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我感: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我思: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以上是版本一。
一首词在写完之后,主席也是改过几次,也有几个版本。
版本二
1937年毛主席曾抄录此词赠给女作家丁玲。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根缕。
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
重感慨,泪如雨!
版本三
1961年春又修改《贺新郎·别友》,并手书赠给副卫士长张仙鹏,此时修订的全稿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山欲堕,云横翥。
如果多读几遍也能体会其中的区别。各有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