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说明:本文有一个小小的意图,就是通过资料间的比较,提出对部编教材八上曹植《梁甫行》诗“导读” 的质疑。假如通读了本篇的所有文字,相信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即曹植《梁甫行》诗“导读” 写得非常随意,留下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具体而言,就是:①写作背景的交代如“被贬到贫困的海边”,是因为诗句“剧哉边海民”而作的没有依据的猜想;②“三国乱世”云云,也与张可礼宿美丽《曹操曹丕曹植集》所说的“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随营操北征三郡乌桓途中”,有明显的出入——还在东汉末年呢;③整体的结构理解不到位,细读就会发现,全诗的结构是第一二句引出,第三句总领,以下五句从三个方面分写,而并非是一二句揭示写作目的,中四句记叙所见所闻,末二句深化点题;④用“慷慨激愤”标示本诗的风格,也不见得贴切,“慷慨激愤”固然是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操等人的整体风格,但就本诗而言,多是直白描写,用语质朴,除了“剧哉边海民”直接表达心声外,含而不露,情感真诚而深沉,表达内心趋向于“抑”而不扬,更非“慷慨激愤”;⑤而对于诗中像“妻子象禽兽”等最能体现生活困苦且因语言悬隔而尤其需要解释的句子,导读者略而不言,同时写了“与野兽为伍”这个含糊的句子,误导读者,以为“象禽兽”就真的与禽兽一起生活。)
❂原诗
曹植《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
❂翻译
❂解释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主观上的深切同情。“妻子象禽兽”句,以整体形象的描写,反映出其生活之困苦,“狐兔翔我字”以侧面描写,反衬出其生活环境之凄凉,言简意深,形象性极强,可谓诗中有画。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p670】
以简洁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所见到的边海之民生活的现状,栖身草野之中,妻儿如野人一般,柴门内则狐窜兔跳,生活之“剧哉”,如镜头般得以全面展示,借以表达诗人的同情之心。
【《泰山梁甫行》又作《梁甫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梁甫是泰山旁的一个小山,古人迷信,传说人死后魂魄归聚泰山、梁甫。《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此篇是曹植借用旧题写荒远地区贫民的困苦生活。全诗八句,是一首叙事短歌。诗中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海边贫民的艰苦穷困生活。他们寄身于草野,过着如同禽兽一般的野人生活。这是曹植唯一的直接描写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值得重视。殷义祥《三曹诗文选译》p224】
以旧题写新内容,直接描写民间疾苦,展现边海人民生活,字里行间寄寓同情,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泰山梁甫行,一作《梁甫行》。梁甫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相传泰山和梁甫都是人死后魂魄所聚之处。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在庸俗社会学盛行的日子里,由于此诗最能够表现曹植诗歌中的人民性,因而倍受关注。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为中心的年代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这类诗篇了。《泰山梁甫行》不是子建的代表作,也不是其诗篇中的主流,我们没有必要去夸大它在子建诗歌的位置,但也没有理由去漠视它。一个出身于王侯之家的公子,能够用他的笔去描摹海边贫民的生活,纵然只有一首,也是难能可贵的。全诗用白描手法,未加任何雕琢。越是这样保持生活的原生态,越能感染读者。殷义祥《三曹诗选》p167】
【在曹植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中,《梁甫行》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诗题又作《泰山梁甫行》,属《相和歌·楚调曲》。梁甫,泰山旁的一座小山名,泰山、梁甫皆为传说中人死后鬼魂归往之地。《梁甫行》原为挽歌。此诗作于何时,不可确考。近人黄节先生、赵幼文先生都认为作于太和年间,但无确证。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海贫民困苦生活的画面:边海的贫民,栖身于草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的地方,简陋的房屋冷落荒凉,狐狸、野兔在房屋内外窜来窜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贫民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它虽然写的是边海贫民,但却有那个时代最底层社会的典型意义。“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诗人以“八方”、“千里”比喻远近不同的地区;以“异气”、“殊风雨”比喻各处的气候大不一样。在诗人看来,远近各方的气候尽管千差万别,但边海贫民的生活却都是一样艰难的。诗人先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边海贫民的生活作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接着,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感叹句,总括边海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一篇关目所在,下面的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望全诗的作用。《梁甫行》属曹植后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他在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下,“抑郁不得志”,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较前期充实、深刻。《梁甫行》在反映人民生活的程度上要比其他作品深刻得多。诗人面对边海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沉的同情之感,宣泄无遗地表达了出来。边海贫民的生活到底怎样?感慨之余,诗人继续为我们描绘其贫困、艰苦的生活情景。这里,共选取了三件典型事例。一是写其生活环境之苦:“寄身于草墅。”草墅一作草野。二是写其生活之苦:“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三是写其居住环境之简陋:“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三件事例极有说服力。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等,诗人紧紧围绕边海贫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及其生活环境,刻意描写,表现其艰难困苦的程度。这些具体的描写,具体、真实,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给读者以亲临其境之感。作品正是通过边海贫民困苦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劳动人民猪狗不如的生活,比较真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倾向。面对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读来悲凉凄切,感人至深。《梁甫行》的写实在艺术上无疑是成功的。作品中所描写的“草墅”、“禽兽”、“柴门”、“狐兔”等事物,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写得鲜明、生动,诗人欲言贫民生活之苦,而不言其怎样艰苦,而是写其妻子、儿女像禽兽一般,初看似觉夸张失真,细想又感真实可信。那些因生活所迫、衣不遮体、蓬头垢面的百姓,用“禽兽”来比喻,是再贴切、再深刻不过了。此外,诗歌的语言也很朴实、自然,毫无雕琢造作之感,足见诗人运笔之妙。王巍 ,《三曹诗文鉴赏辞典》,p120-121】
【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随营操北征三郡乌桓途中。开始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各地风气习俗和地理气候有很大的不同。但诗人的视野和感受并没有停留在广阔之处,而是由广阔转向了局部,特别注意了海边的人民。于是,“剧哉边海民“以下六句转入了对海边人民生活的叙写。“剧哉边海民”一句,用慨叹的语气,概括了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五句,紧承“剧哉边海民”一句,具体写海边人民艰难的生活境况。“寄身于草墅”,从大的方面,写海边人民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草野之中。“妻子象禽兽”两句,写由于贫穷,妻子没有衣服,或者衣不裹体,行止如同禽兽,只能在树林中,依靠树林来遮蔽。“柴门何萧条”两句,写住处的荒凉破败,以至成为野兽的行游之地。最后四句,诗人选取了妻子没有蔽身之衣、野兽在住处行游两个典型,笔墨不多,但写出了海边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首诗在表达上,受民歌的影响,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借用乐府旧题予以表现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并且表现得如此真切感人,实属难得。在建安诗坛上,写中原一带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较多,而集中写边远之地人民艰难困苦生活的,却只有曹植此篇。张可礼/宿美丽《曹操曹丕曹植集》p145】
此篇解读,最令人信服。具体表现在:(1)第一二两句,“概写各地风气习俗和地理气候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引出后文对边海民生活状况的叙写;(2)第三句“剧哉边海民“,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最为到位:“剧哉”是后面的概括,为以下从三方面描写作总的交代;(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中对妻儿生活的说明最为精准(“妻子没有衣服,或者衣不裹体,行止如同禽兽,只能在树林中,依靠树林来遮蔽”),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写儿媳因为没有完好的衣服(也就是接近于“衣不蔽体”)不便“出入”见人,情形类似。网文《布衣将军皮定均》也写类似的内容,写将军皮定均五十年代访问山区所见的情形(某日,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将军至甘肃张掖视察地形,见途中山穷水恶、颓垣破屋,心中不悦。吉普车进山,山民聚而围观,皆破衣烂衫。一10余岁女孩衣不蔽体。将军亦不悦,问地委书记:“何不着衣?”曰:“此乃傻女。”将军下车进山民家。屋里数妇人盘腿坐炕上,无一起迎者,见将军到,遂用双手将衣襟拼命往下拉。炕上人均未穿裤子也。将军更不悦,怒问地委书记:“看到了没有?你们这里的女人没有裤子穿。”地委书记答曰:“这里的老百姓就是这个习惯。”将军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没有这个习惯?”书记讷讷无言以答);(4)最后两句“写住处的荒凉破败,以至成为野兽的行游之地”,通过“狐兔”活动,侧面描写,写出“萧条”之况。
部编教材对此诗的解读,和前面几家的赏析有出入的地方是:(1)对作者的创作背景的交代(“被贬海边”);(2)人民困苦原因是“三国乱世”,人民无家可归;(3)“与野兽为伍”,对“野兽”的理解过度;(4)最后两句的理解,一般认为“狐兔出没”,和“寄身草野”、衣不蔽体而如“野兽”等是描写的三个方面,是侧面描写,并不是“进一步感慨”。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佐证,那么,所谓的“贬谪”,是“想当然耳”,如果不曾考证出此诗的写作年代,那么所谓的“三国乱世”,更是主观臆想(开头两句,其实就交代了那些居民本就不同于一般的百姓,因为“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至于所谓的“普降恩泽,施惠于民”,似乎把这首诗看作是一封奏章,立志要向最高统治者“谏言”一般,似乎属于“过度阅读”。假如前面几篇的解读基本正确,那么,这则向初中生所作的本诗“导读”,更像是可笑的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