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辛大: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
山光:傍山的日光。落:一作“发”。
池月:池边的月色。
>> 散发:古代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放浪不羁的惬意。
>> 中宵:中夜,半夜。劳:苦于。梦想:想念。
>> 南亭,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的岘山,辛大应该就是辛谔,是孟浩然的乡亲。孟浩然一生布衣,没有别人那样漫长的宦游经历,接触的人也少,大部分就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他的诗,大多数就是写眼前景、身边人。
>> 李白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陶渊明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 大家也可以闭上眼睛想一下,竹露荷风,这样淡淡的香气、这样幽幽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捕捉到,环境得多安静,人心又得多平静啊。
>> 王维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另一个,则是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出来的“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
王维写春天,曹雪芹写秋天,孟浩然写夏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样样不同,但都是一样的静,一样的清,一样让人神清气爽,俗虑全消。
>> 《诗经·关雎》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鹿鸣》则说:“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为心声
>> 当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马上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中国人最赤诚的追求。
>> 从黄昏时分的夕阳西下,到入夜之后的竹露荷风,再到此刻夜深入睡,期待故人入梦,全诗一气呵成,自然醇厚,余韵悠长。
>> 淡泊宁静,悠然自得,这正是一个隐士应有的态度。终南捷径不是真隐士,竹露荷风才是大自在。心静自然凉,这不也是我们过夏天应有的风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