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关于岗仁波齐山
也许对佛教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所以与佛学、佛教相关的影视剧不自觉间就多几分兴趣。
最近,《冈仁波齐》曝光率颇高,也心念着想看,只是看之前我对岗仁波齐几乎没啥了解,根本不知道它是一座山,是一座神山。
最近才知,岗仁波齐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在藏传佛教、印度佛教、象雄苯教中都有着无上高的地位,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也被誉为“神山之王”。
岗仁波齐峰是朝圣者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信众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这座山朝圣转山。
而且他们认为,围绕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洗清一生罪孽,转十二圈可免受地狱之苦。如果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来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被当为人生之大幸事。
02《岗仁波齐》电影
这部电影所记录展示的,是一群2500公里外的信众们,向冈仁波齐神山的朝拜之路,时间是在藏历马年的前一年,希望在藏历马年抵达神山。
组成这支朝拜之路队伍的人,都有着各自出发的原由。
年过古稀的老人,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抵达圣山,因为那是无上的殊胜;
家徒四壁,自感罪孽深重的屠夫,终日饮酒减轻内疚和痛苦,希望踏上朝拜之路,减轻罪孽;
因为家里造房子而不小心死伤了两位帮工的中年男人,希望朝拜圣山,为他们超度;
希望孩子生在能朝圣之路降生,拥有一份荣耀和福气的新婚夫妇;
身有轻微残疾,生活不如意的年轻人,希望朝拜圣山,带来福气和殊胜;
和父母一起踏上朝拜之路的小姑娘……
整个片子,客观、纪实,没有常规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也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一切平和而又安静,在十几位朝圣者心目中,似乎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平静、柔顺的接受。
几次恍惚间,我跳脱电影,独自思考,究竟他们是在演戏,还是电影如实记录了一群朝拜者们一路的颠簸和过程~
2500多公里,几十万甚至可能上百万个磕头,历经春夏秋冬、风寒雨雪,一年有余,内心只有一个神圣的终极目标~~抵达神山。义无反顾,简单纯粹。
冬天时节出发,备足了行李,有每个人的棉被铺盖、帐篷、鞋子,伏地、磕头的木板,干粮,锅炉……
一辆拖拉机,十几个人,从第一步开始,默念经文,依靠两块木板,木板置于头顶、胸前、腰下拍打,再置于地上进行滑行,叩首,起身,一连串的发自内心虔诚的朝拜动作,重复、继续。天黑了,搭建帐篷,留宿、念经祷告,天亮了再启程出发~~
孕妇半途即将临盆,平静的暂停,到就近的卫生中心,生下孩子,返回朝拜部队,多了一位小朝圣者……并一致认为孩子拥有福气和福分,没有太多其他念想,他们接着再出发~
遇到山体滑坡,其中一位大叔被砸伤了脚,他平静诉说此前和过程中的遭遇,没有抱怨,只是接受,大家也是稍做修整,等其恢复,再出发……
一路走,一路拜,随时都有呼啸而过的汽车、卡车。无奈,半路中,遇到车祸,拖拉机被撞,在一个距离拉萨有300公里,距离家乡更远的国道公路上,t平静的让肇事车赶快出发去医院,而他们卸下了车头,拖着车厢再出发,没有抱怨、没有牢骚,哪怕之后的行程要增加一倍多~只要再出发
盘缠不够,那就暂停,打工,建筑工地,替人磕十万个头……目标清晰,赚够钱,再出发~
冬去春来,绿了山坡,清了河流,冬天砸河冰,春夏就地汲取水分;偶尔在绿草地上,转圈跳起了藏族舞蹈……一路遇到热情朴实的当地百姓,邀请留宿,喝口热茶……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03感悟及其他
也许随着年岁渐长,原本简单义无反顾的心,有了疑虑和踌躇,轻易不再投入全心,不再相信一些东西,保全了自己不受伤害,也失去了投入其中的欢愉;更难免迷茫、焦灼和彷徨……
想起昨天刚看一位自媒体人的言论,他说张艺谋的电影现在越来越没有思想和内涵,越来越难以打动人,因为他不相信什么,所以用很多豪华炫目的形式来填补,有了流水线般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对此观点,我不置可否,毕竟张还是大师,拍的片子多了,自然有良莠不齐,或者灵感暂停或衰竭的情况~
但具体但这部片子,我想每个人看,有每个人的体悟和体会,说单纯凭借一部片子就能起很大的波澜和震撼,于我而言有些牵强。
但还是被其中,那份单纯和执着的信念有触动。我想,生而为人,还是要有所确认和相信,什么都不信的人,难言会有幸福~~
纵使受过伤、遇过挫折,还是要一如既往坚信什么,这该是精神和心灵的依靠,是慰藉,也是明灯,是能支撑饱满、昂然又充实的延续下去的支点~~透过纷繁复杂尘世,依赖简单纯粹的信仰,平静坚定,不放弃、在坚持、在路上,追求幸福,追求属于自己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