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源有限,逼得我们每个个体要争抢资源,争抢资源的方式是谁犯的错误少,谁就能抢夺更多的资源。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呢?
我们先说说我们每个人是如何从这个世界上学习东西的。
第一种方式是个人体验或试错;第二种方式是个人逻辑推理。第三种是观察身边他人体验或试错,第四种方式是观察身边他人的演绎推理。后来文字跟书籍的发明,使得我们的学习方式又增加了两种,即第五种是通过读书学习世界他人的体验或试错,第六种是通过读书学习世界他人的演绎推理。
正因为有了后面两种,人类的学习有了极大的增长。如果我们自己主动放弃读书,那无疑是自己放弃了两种方式,而且是近现代最主要学习的两种方式,这将导致我们保持着跟远古人类一样的学习方式,那又怎么能竞争过现代的人呢?所以我要学习读书。
读书的方式,看似简单,简单到好像是拿起一本书看,这就可以了。我就是这样简单地读了20年的书,才发现其效果低得可怕。
我才注意到,读书,还要讲究方式。
怎样才能有效读书呢?昨天我们通过讨论,知道了有一个好的方法是叫主题阅读。可惜这个方法是针对同时读大部分书而写的。我们更想知道如何有效地读一本书。
针对这一点,我们先来分别看看下面五位作家谈谈他们的学习方式,看看有没有共同点可以进行吸收:
一.李笑来的《如何消化一本书》
笑来老师先说了下挑书技巧,主要是看版次跟印数,挑了好书之后就先看看目录,前言,再看看书评,然后再决定是否看这一本书。看书时先看每一篇的概念跟方法论,在心里清楚其概念之后,无论书看得懂或不懂,他会先坚持看完一遍。看的过程向后总结向前预期,不断地在心里输出处理伪输入(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理解速度,理解速度越快,看书也就越快)。他看书更多的时间是花费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让自己思考的部分,同时问自己,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逼迫自己思考。看完之后他讲究书本知识一定用起来,用不起来就教起来,不做到阅读浪费。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总结大脑里刚刚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与此同时,还要预期对方下一步会写些什么内容。如果预期一致,就跳读,不一致,就回去看看对方提了些什么。
二.成甲的《好好学习》
如果读书改变不了你的思维模式,那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这本书就应运而生,主要是写如何通过读书改变思维的。答案是深度思考并认识到底层规律。
关于读书这一块,对方提出了以慢为快,联系阅读跟刻意练习。以慢为快,是指他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停下来,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合贯通。同时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他不追求把书读完这个目标了。这一点跟笑来老师的观点近乎一致。他说,不懂得 “扎硬寨,打呆仗”的奥妙(花真功夫死磕很多基本的道理),你将会花多少时间学习技巧,才能在这么多领域建立联系?
三.高V叶修的《读书方法》
如果以自我提升为目的话,首推主题性阅读(强调至少20本书以上的学习为小体系,50本以上的学习为大体系)。这个方法我昨天已经思考到了,继续专研对方是如何读一本书的。
对方提出了一种联系性学习策略。
下面讲方法论,在学习到之后问自己四个问题?
1.这个效应的本质是什么?
2.我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这个效应?
3.我在生活中能不能利用这个效应?
4.这个知识能否跟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作者提出要想用书籍知识改变生活,需要做到下面四点。
1.深度学习策略(初步掌握联系学习策略)
2.刻意练习(主题性阅读,持续地正面反馈)
3.自我觉知的敏锐(注意力控制,时间反思日记跟进、禁止自己换不同类型新书看)
4.严肃学习态度(学习必定在书桌上,必定端正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