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节,阴天,雾气笼罩,中午还下了一场暴雨。一早起来,煮了一个粽子,朋友相赠,自己手工包的粽子。宅在家中,喝茶、阅读,自在、惬意。
端午假期是上半年的最后一个小长假。过完春节,上半年的时光就在清明、五一、端午几个小长假的更替中匆匆流走。现在是小满,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已过了三分之一,即将到芒种时节。这些节气,读起来,都令人感觉美好,与大自然亲近,羡慕古人可以合着自然的节拍生活。每接近新的节气,那些养生公众号就忙着推荐各种的养生食谱,可当你按方准备齐全,有时间摆弄时,往往节气已经不知不觉溜走了。最尴尬的是,经常遇到气候和节气不吻合的情况,比如明明小寒,天气却暖和得不得了。如今年的清明,不但没有雨纷纷,反而阳光灿烂。这时该不该按节气来安排食物?有养生专家告诉你,还得按,因为这是天地间潜藏的节奏,可是这节奏是不是已经被时间的洪流和现代人的任性,搅得狂乱不已?现代人的生活,被科技被大数据主导,可又向往着古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是夏季驱逐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端午节和屈原联系一起,成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的端午有许多的习俗,如上山采草药,用采来的草药煮水沐浴;系彩丝,端午这天在手臂上绑些青赤黄白黑五种丝线以驱病辟邪;悬艾人,将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大门,以避邪气;射粉团,是一种唐代宫廷比较盛行的游戏,参与者多为女性;染红指甲,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者七夕,闺阁女儿掏凤仙花染红指甲;等等。当然还有流传至今的赛龙舟、吃粽子。
这许多习俗都成为了历史,只有赛龙舟、吃粽子少数几样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吃粽子是最强悍地传承下来,看来人类天生好吃,关于美食的传统是最不容易被湮灭的。当然,这其中的制作方法和工序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现在的粽子基本都是直接在商店买的,现代机器流水线制作的。我童年时候,粽子还大多是手工包的。那时我外婆每到端午就会包粽子,自家包的粽子用料充足,尤爱鲜肉粽里的那一小块香酥的肥猪肉。那时的肥猪肉便宜,是家常菜,不明白为何粽子里就不能放多些呢?后来渐渐明白,食物是讲究恰如其分,点到即止。世间事物,何尝不是如此。
现在的粽子也不是端午节才有,平日商店也有。偶尔走过一些内街小巷,会看到有卖,一个锅里放着热气腾腾的粽子,曾经惊喜地买来尝尝,多半味道平平,毕竟成本控制,能有多好食材?后来看到,也很少买了,只是经过,也会在心里念想一下那粽香。高档酒楼的粽子,往往用比较高级的馅料来吸引顾客,放鲍鱼、瑶柱之类的,也不见得特别好吃。好吃的粽子,关键还是糯米和粽叶,至于馅料,我独爱那一口肥猪肉,但每次都觉得不够,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我对粽子还是保留了几十年的热爱吧。
这些年,身边渐渐多了手工包的粽子,来自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每到端午节总能收到一些。感觉就是不一样,因为有人的热心在里面。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后带有“人味”的东西可能会越来越稀罕,也会越来越珍贵吧。
如今粽子,就吃而言,都是寻常之物,自己手工包粽子,更多的是一种情结。在物质丰盛的时代,或许更需要一种仪式感,来保持对事物的珍惜,对人的珍重,对生活的热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多么美好的情怀啊,但愿古今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