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是个爱折腾的人,她坚信下班后的两小时能够使她区别于普通人。买了很多的课程,上了很多的课外兴趣班,成堆的书籍摆在客厅。她很勤奋,从不看剧,聚会能推则推,回家路上都在学习。
王女士自建了一个课程表,周末和平时下班时间排的满满当当,几个月过去了,精力耗费,每天焦虑不已,却始终没有学到能拿得出手的技能。
而余女士,是个实用至上者,她和王女士同期买过一个理财课程。与王女士不同,她坚定一次只买一个课程。每天听课,余女士也会做笔记。但她写的笔记和老师的板书并不同。她把理财知识中与自己实际相吻合的部分先挑选出来,给自己列了行动清单。每个行动清单都有具体实施的步骤,每个步骤细化到时间长度,并附上实践的结果。这样,成功经验及时记录,失败了立即调整。
刚起步5节课的余女士,把自己的账目梳理得很精美,并按照老师讲解的关键词,她l自行补充了知识库。在学习中进步,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余女士非常开心,觉得一百块钱能让自己这么充实,学习兴趣更浓。
很快,余女士开始小规模的理财,收益不算很多,但已经让她很满意了。
王女士和余女士的下班时间都利用了,为何前者越学越焦虑,收效甚微呢?比勤奋,王女士真的很忙,每天睡眠时间也少,为何如此吃力却不讨好?
因为王女士热衷于消费课程给自己带来的虚拟的成绩感。买来的课程在没有内化之前,它只能算消费行为,并不是你的知识组成。
自媒体时代,在家学技能越来越方便,筛选学习内容至关重要,鉴别的关键是是否能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买到课程的瞬间,行动会给我们大脑发颗糖,此刻谨防糖衣炮弹是最需要清醒面对的事情。
余女士在学习计算年化率的时候,数学技能匮乏的她很痛苦。公式看不懂本质,计算方法完全不知道怎么比较。这个时候她选择网络提问和找身边的高人。她找了银行工作的闺蜜,闺蜜给她列了几道数学生活题帮助理解,余女士死磕了近半个月,终于弄明白了这个疑惑。
很多人面对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东西,很抵触,喜欢把大脑包裹起来放在舒适区,而走出来,奔着解决问题钻研,两者产生的是彻底相反的学习效果。
小孩子学功课也是如此,家长需要示范给孩子的并不是一道题如何解答,而是借一个在“不知道范畴”的问题,培养“一步步解题”的思维方式。很多小孩子把学习的因果倒了过来,盲目地解题,去做一个勤奋者取悦自己和取悦父母,却忘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
有了靠谱的思维方式和向上的求知欲,又怎么自我甄别方法是否可取呢?
跟进能够给我们答案。
余女士的课程学的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时跟进自我的认知。年化率不懂,她当即思考了解决的办法。她把课程中学到的联系生活,用实际生活经历去验证学到的知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能学有所得。她收获了价格以外的价值,是一种真正的“投资”。
小朋友学课程也该如此。成功的1对1课堂不是靠生搬硬套知识点,课后再让孩子自己去消化来实现的,而是能筛选孩子习惯、认知上的不足,结合语言点来传授实际的,可行的思路。跟进孩子的学习轨迹,及时修正一些误区,才能彻底让孩子体会到进步的意义。学在课堂,但提升是日积月累。
如果能打开了思路,学习行为才是启迪心灵的钥匙;如果只是填鸭了应试的知识体系,学习行为可能会给灵感上锁。
无论是学技能还是学功课,我们需要四步走:
1.学会甄别自己需要的,重复学习做好入门;
2.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用绿灯思维换位思考形成科学理念;
3.细化学习步骤,有序推进计划,不断更新是学习打开的正确方式;
4.自我跟进学习进度,给自己制定反馈机制面对现实。
这样的学习模式,才是启迪智慧,增长见识的“投资”。你是王女士还是余女士呢?贪多嚼不烂,学透一个点,才能获得终生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