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改变也许是因为一件事情,一个人,一场景,一次午餐,一部电影。今天想要改变自己,是因为一本书——《认知突围》。
第一次接触到讨好型人格,好像是在know yourself 的微信公众号里,从那篇文章开始,讨好型人格便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甚至成为了自己给自己定义的一个标签。这几天阅读的《认知突围》这本书中再次提到了这个概念以及相关的老好人型人格。书中提到的认知,思维定势那么的认同又那么的字字诛心。
对于讨好型人格或者是老好人型人格。尽量的对周围所有的人和善,帮忙,却的确是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别人的倾泄不满,抱怨,牢骚的垃圾桶。记得刚刚开始有几次,平常从不聊天的同学或者学妹找自己聊天时的错愕再到现在知道一定是有什么不开心想要倾诉的习以为常。而当他们开心时,永远只能是从朋友圈了解到。当事情解决时,就会了无音讯。
可能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讨好型人格的自己总是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甚至会放弃做自己的事情,忧别人之忧,想尽办法帮别人解决。然而,正如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一书中提及,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瞎操别人的闲心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不想再这样下去,想要改变,想要变的高冷,学会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不是一个劲的瞎操别人的闲心以及在不知道对方是否需要自己帮助的前提下还瞎操心,瞎给予造成书中所说行善有时也是做恶。
这几天一直在找实习工作,突然收到一个朋友的微信,说自己想要和学校的奶茶,需要我给她扫码,我说我再找实习工作,找了快一个星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然后她就说找不到就算了,就回去呗。然后继续发消息让我给她扫码,我没有再回复了。
《认知突围》这本书有的见解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有的观点是我一直内心认同却又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出来的,有的观点是那么的一针见血。
关于父母的伟大
一直以来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真正纯粹的父爱,母爱。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仿佛从小到大孩子也无疑例外成为了父母攀比他人的工具。小时候比学习成绩,长大了比收入,好的家庭等等。如果不是为了养儿防老,到底有多少纯粹的爱存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在外面辛苦打拼的上班族们来说,在外面受尽的所有苦和不易来说,即使身体因为长期熬夜加班已经累垮,虽然每次打电话都会叮嘱说怎么又加班,身体抗不住呀。但是当回去或者要买什么东西时,就一定会毫不客气的接受所有的钱与礼品。当然也许会有人说,这有什么好说的。没有父母,哪来的你。你的吃喝拉撒,你的教育费用当初不也都是毫不客气的找父母拿的吗。父母当初为你的成长做了这么多,这不都是应该的嘛。是呀,这不就是应该的嘛。就是因为都是这样的心理,除去了道德约束,我们心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爱,有多少话语和行动是发自内心的。
经常和朋友聊天说以后自己一定不要生小孩,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自私,不想要小孩这个负担。生下来容易,养好难。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如果说我生孩子,养孩子只是为了养儿防老,直白的说一种长期投资,当然也存在孩子不孝,投资出现问题的结果。那我情愿选择不生。想想都觉得心好累,好累。
对于时间。
要善于为时间花钱,从而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更好的赚钱并将之花在培养核心能力,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上面。这对于自己是当头棒喝。很多时候,会为了不值得的事情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对于人脉
善于管理和正确利用。要把正确的资源放在恰当的地方。而不是胡乱使用,直到资源耗尽。
未完待续,以上内容可能涉及负能量内容,如不能接受者还请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