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画面是这样的:
十八个人一字排开,每个人拿张牌子,上面写着斗大的字:
「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
接着重组,十八个人再次排列组合:
「没有人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另一则也是同样的手法:
「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得喔」
重新组合成「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喔」
看到这两则公益广告,短短的30秒,道尽人生的大智慧。
两则广告都是针对孩童的教育,对父母进行倡导,强调鼓励取代责备,赞美替代抱怨。而这样的观念岂止是亲子关系的省思,也是洞察生命的人生哲学。
同样的一句话,带给人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小孩责备,对别人的小孩鼓励;对家人抱怨,对外人赞美。这种双重标准,普遍存在中國的家庭。东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不打不成器」「不骂不争气」;中国人的社会讲究谦虚,所以对外人讲理重礼,对自家人蛮横随便。当然,也有人不分里外,自己人外头人,都不当人。
这广告看似对父母喊话,更应该是对所有情绪管理有障碍,对社会价值扭曲,对人际关系误解,对人格特质不尊重的人,都需要深深地反省。遗憾的是,通常对这广告深有感触的人,往往不是广告需要倡导的对象。
很多父母知道道理,却没有实践的能力。或者说,对执迷不悟者的提醒其实是缘木求鱼。因此,社会上依然充斥着各种暴力,存在各种关系中的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精神暴力,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懂得愈多,标准愈高,暴力也愈严重。
每个人都是一只风筝,这辈子,被系在一条长长的线。拉线的人,可能是父母,是师长,是老板,是朋友,是丈夫,是妻子,是情人…..各种不同的关系,牵绊着各式的期望、压力和情绪。有一天,你会从风筝变成那个拉线的人,你又重复着同样的循环,于是,风筝,永远无法自由的飞,风筝的高低起伏,永远都被人操作掌控着。
有时候,我会为缠在树上的风筝觉得高兴。树下的小朋友哭的稀哩哗啦,父母摇着树干,拿着梯子,千方百计想把风筝取下。树太高了,人构不着,只能放弃。风筝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回到风筝的本体,「风」筝,该随风而飘,不是随人起伏。风吹向何方,筝飘向何处,自然有它的依归,谁也没有权利决定它的去留。
我们都会放风筝,也敎孩子放风筝,我们传授了飞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技巧,懂得的操控甚至遥控,却忘了如何放手。你说,放手太恐怖了,风筝不知要飞哪去了?孩子在你手边的时候是风筝,不在你手边的时候,才有机会变成鹏鸟。
你还觉得你的孩子笨吗?其实,最笨的是自己。你曾经是那个被线拉着走的风筝,却依然用同样的方式绑着你周遭的人,这题你练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弄清楚真正的答案,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