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给我的感受就如同第一眼看到它那设计精巧的绯红色书皮(全书遍及极具冲击力的富有年代感的红色,宏阔的地图下方一群黑色的士兵剪影在黑红色的土地上顽强坚韧地跋涉)一样充满了无声的震撼,这种震撼从第一眼看到它持续到现在,至今难以磨灭。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系列小说,读完巨人的陨落让我想起了中国著名史学著作史记的笔法,司马迁以惊人的能力描绘出了攻入咸阳时刘邦与项羽的心理活动,适度揣测却令人拍案叫绝。而这部小说在这方面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史书上单调毫无意义的二十世纪大事纪以细腻的笔触再现读者眼前,身临其境,让读者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纪里与每一个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在一战爆发前后不同阶级身份人民对战争的博弈与挣扎,令人深为动容。
肯福莱特用他惊人的能力构建出一个无比真实的20世纪,看似远在天边却又那样近在咫尺。他巧妙的笔触包含了五个国家的五个家族(英国,菲茨赫伯特;美,杜瓦,德奥;冯乌尔里希;俄,别里科夫;威尔士,威廉姆斯;当然还有法国民众)的爱恨情仇与家国情怀,低微至的矿工家庭,高贵至的伯爵家族;从学者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到昏聩自大的德皇威廉,每个人都与国家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却又如此微不足道,终究不能阻碍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
事实上肯福莱特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如此轻松且无声地将每一个为生活挣扎的小人物与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紧密相连,通过伯爵菲茨,外交官沃尔特,总统顾问杜瓦等人带着独有主观意见的语言将诡谲莫测的的政治旋涡和瞬息万变的战时情况巧妙地传递出来,耐人寻味却又生动直观地展现出二十世纪的独特魅力。更有具有觉醒意识和顽强个性的底层人民如艾瑟尔,格雷戈里等人将各阶级乃至国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放大,引人深思。同时又真实展现出个人与时代的冲突和矛盾,新旧观念的剧烈变革。而这一切阔达激荡背景的底色则是令人深深动容的真情,无论何时何地,战争的肆虐,人性的泯灭,病痛的折磨而人类相扶相助,相爱相知的情感依然赤诚热烈,生生不息,读来泪目。
一部好的小说要充斥着戏剧性的冲突,又要详略得当,不能冗长乏味。事实上,肯福莱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围绕着本世纪最重大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历史人物的视角切入展开深入的叙述,借助任务的观点和争论进行的深刻剖析。
当然最令人关注的还有书中人物的复杂性。风流自私,固执傲慢却守诺负责热爱祖国作战英勇的伯爵菲茨;思维激进,善良积极投身妇女运动却难逃贵族自大蛮横本性的茉黛女勋爵;曾自视甚高犯过错误但又思维缜密机敏,极具才华与觉醒反抗意识的艾瑟尔;品性低劣,自私自利,贪婪卑劣却机智敏锐屡屡逃脱险境反而更上一层楼的列夫;明哲自保,善于斡旋却最终引领士兵反抗推翻沙皇成为列宁的忠实追随者的格雷戈里;残忍自私,任性骄纵但对于冷漠的哥哥却极尽关怀的碧公主;看似绅士体贴实则自私的伯尼。
而关于人物,非常有趣的是发现他们的剧烈变化,比如比利和艾瑟尔的爸爸,由及其古板陈腐,笃信上帝到拥有了人性光辉,积极迎合新生事物。沙皇被俄国民众推翻后“我从未想过爸爸这辈子会进酒吧”艾瑟尔想。正是他们的变化侧面反映出这是一个多么激荡澎湃,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切都可能发生,充满痛苦与哀伤却也满载着新生的希望和通向未来的光芒,而每一个人都在这样的时代里热烈而坚强地活着,尝试着,改变着。
肯福莱特曾经说过: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写的每一页都在清晰地思考....而这部著作带给我的感受正是如此。有思辨力的读者可以和书中的人物一样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推测事件的走向,与书中的人物一样展开激烈的辩论,乐趣无穷;而经验欠缺的读者依然可以在作者的循循善诱下通过书中人物的不同观点走进冲突的核心,通过辨别争论的意义和立场逐渐建立起独属自己的独特视角。
事实上,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或许这正是阅读的魅力,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肯福莱特有意无意地提出那些振聋发聩的思考命题。被军国主义冲昏头脑的德国高层里也有贝特曼这样清醒的首相,而出身德国贵族世家尽管有一个坚定主战派父亲的沃尔特依然强烈抵触战争,而这样清醒的人在狂热的战争狂流中依然无能为力,而似乎德国民众对高层决策的参与度微乎其微。战后的德国民族却要为他们昏聩自大的君主与贵族承担来自全世界的压力。同为英国贵族的菲茨战前极力鼓吹战争,企图维护大英帝国的颜面也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私信,但是站中的苦痛也让他不免动摇。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意义何在,而千万无辜民众就应该成为复杂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吗?
提供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彩蛋,肯福莱特为这部历史小说增添了一丝奇妙的色彩,就是书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以这样那样的场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产生交集,千丝万缕却又妙不可言。而这正是历史大交融大变革时代的有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