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余晖的美妙让人止不住赞叹,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留在了那一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抛下一星期的劳累,去享受那份自由的美好。在那里,我体验到了属于人世间的繁华;更在那里,我欣赏了充满哲理的电影《绿皮书》。
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位来自意大利却住在纽约,为人粗暴却十分善良的托尼和一位黑人艺术家(钢琴家)“唐”。托尼因失业,而被“唐”雇佣为司机。托尼,曾是一个把黑人喝过的杯子都扔掉的白人,后来慢慢被“唐”而感动,越发敬佩“唐”。
“唐”博士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当时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当时社会只有为白人工作的黑人,几乎没有为黑人工作的白人。所以,这种孤独也来自“唐”与同肤色同胞的一种巨大的经济差异。音乐方面虽然大有成就,但成就的背后,却有一夜夜的孤寂与酒。“唐”是有家人的,他的哥哥有自己的联系方式,却一直没有与他来往,“唐”本可以主动联系他们,可是他迈不开这一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哥哥也有这样的种族歧视。
影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事实就是如此。
电影中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唐”行驶的车子在路上发动机过热,托尼不得不停下来修理,正巧,旁边是一片农场,一群黑人衣衫褴褛在烈日下劳动。“唐”开车门下来透透气,他衣着考究,优雅端庄,使得那此黑人用奇怪的眼光看他。同是一个种族的人,差异是如此巨大,“唐”也看见他们,心中总不是滋味。在白人的生活圈中,“唐”在舞台上演奏时,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可下了台,仍是白人眼中十分低下的黑人。“唐”不被白人接纳与认同,也没有融入到黑人群体中,他痛苦地处在这个世界人类的交界处,他孤独又痛苦地在这个世界上飘零,让人看了都替他悲伤。
在临近结尾时,“唐”肆意地去黑人酒吧去享受那份快乐,他学会了拥抱自己的同胞,勇于迈出了那一步,最终的收获是温暖。白人托尼,对“唐”从起初的厌恶到对“唐”最后的誓死保护,无一处不体现着人世间的温情。影片的最后,“唐”与托尼的家人一起度过了温馨的平安夜。种族卑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
看完《绿皮书》,我收益良多,或许有它对种族主义的思考,有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有对人文历史的回顾,也有社会认识的沉思。故事很简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正处于最激烈之时,白人至上主义甚嚣尘上。民权运动方兴未艾,抗议示威如火如荼,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成为了黑人的民族英雄。一九六二年,黑人邮政员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叫《绿皮书》的小册子,专门为黑人设计旅行指南,里面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影片中两人的第一次对话,之间所维持的距离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唐”坐在高度高出几十厘米的豪华座椅上,装饰颇有“王位”的感觉,而托尼则是坐在普通的皮质座椅,高度也要矮上不少,两人的正反打镜头也始终保持着“仰视”与“俯视”视角之间的切换,地位一目了然。而到了最后一场戏,已经成为挚友的两人在托尼的圣诞夜晚餐再次相遇,从自己造价不菲的办公室出发,“唐”来到七大姑八大姨都聚齐的托尼家,两人拥抱寒暄,此前的阶级差距早已一扫而光。“人生而平等”的道理虽然浅显,可是很多人却无法做到,我们不能指责优美庄园的老板指着草地上简陋的厕所时的低劣,也不能责怪酒店经理拒绝音乐家就餐的霸道,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就处在“高人一等”的想法和环境中。但是在农场里劳动的那些黑人们在看到希望和榜样时,我想改变他们的时刻应该到来了。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奋斗的权利,也有为尊严努力的驱动。返观中国如今的社会,不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歧视:由于富裕和贫穷,由于地位的贵贱,由于地域的差距,由于教育水平的高低,有些人卑躬屈膝,有些人头撞南墙,有些人孤独自我,有些人喧嚣嘈杂……种族歧视或许正在改善,可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歧视依然在延续着昨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