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阳光明媚。趁着这般好天气,我回了一趟老家,散散心,透透气。
村子里的人不多,很安静。这种情形,已成为老家的常态。对于我长时间住在小城里的人来说,这份安静,却是难得。小的时候,我向往城里的喧闹,而现在我,却独独喜欢老家的这份静谧!
村子里的土路已硬化了,平整干净。没有人居住的老屋,显得孤寂,没有了儿时的生机。村里的那口老井还在,只不过好久没有人挑水。干枯的荒草,快要掩盖了井口。走在村子有点宽阔的路上,眼前的景象,熟悉而又陌生。
在小城这么多年来,一直走在水泥路面上,但在的我内心,还是习惯走在土路上。脚踩在在土路上,心里总会莫名地踏实。尤其是在这样充满生机的季节,我走在老家的土路上,总能感受到大地的温度和自然的心跳。
顺着坡路走,脚下踩得是土路。被往年雨水冲刷过不平整的土路,两旁长满了蓬蒿,干枯的枝叶随意地伸展着,显得土路窄小了许多。我慢悠悠地走着,把眼前所看到的地方,不时地和记忆中的画面比对着,找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时间过得真是快啊,一晃,多少年前和老家朝夕相处的那个少年郎,如今只是老家里的一个匆匆过客!
老家的耕地,大多是梯田地。地里的小麦开始返青了,长势不错。地头边的山桃花已开败,开始长出嫩嫩的新绿。落在树丫上的鸟雀,闲不住,时不时来几嗓子,声音清脆,让人欣喜。
不觉间,我来到一块苜蓿地。
在我的记忆中,之前的老家,有大块大块的苜蓿地。每年的二三月间,一场春雨过后,苜蓿地如春笋般,纷纷长出新芽。午后,放学归来的农家娃,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径直走向苜蓿地掐菜。儿时掐苜蓿芽菜的情景,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没想到,我来到的这块苜蓿地里,竟然有人掐菜。我还没认出是谁,地里掐苜蓿芽的那个人兴奋地大声喊着我的小名。
我看清楚了,喊我小名是老家里的人。他要比我年长几岁,在我印象当中,他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做事慌慌张张,用老家人的话来说,这人有点不够成。他家是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全家搬迁到镇上移民新村了。估计他和我一样,也是来老家看看,顺便掐点苜蓿芽菜。
好些年没见,当年那个找不到媳妇的他,现在孩子都上初中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很热情,问长问短,不停地给我说着话。
我也时不时地主动地和他说这话,言语中,甚是亲切。不知怎的,和他说着话,我心里竟有些温暖。
他知道我在城里当老师,所以不时地调侃我。“当老师呀,一年这么多天假,工资还这么高。你挣这么多钱,能花完吗?”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他声音洪亮,继续说着:“我这两个娃不好好念书,整天玩手机,你当老师的,能有啥办法么?”他不等我回答,低着头掐着菜,继续问我别的问题。我真是服了,他的说话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
不多时,我掐了不少的菜。从和他聊天当中,我知道了村里好些人的生活变化。我从他言语中,也感受到了他对老家的依恋之情。是呀,无论你走得有多远,无论如何都是老家的孩子。
临走时,他要走了我的电话,说是以后能用得着。他骑着三轮摩托农用车,车厢里坐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我知道他的视力不好,提醒他骑慢一些,安全第一。他神情自若,回过头朝我喊了一句:你不了害怕,给我个汽车开,我也能把它开跑了!
三月里的风,从山边徐徐吹来。我还不想走,我还想在这静静的田间地头,好好地看一看我多少梦回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