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三十一)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书中译文: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小竹筐饭,一瓢凉水,住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团清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我的感悟:
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并且赞不绝口:“贤哉回也!”“贤哉回也!”颜回这孩子太好了!太好了颜回这孩子!连连称赞。
前文赞颜回“三月不违仁”,此章赞颜回“不改其乐”,即赞颜回贫贱不移的精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用小竹筐盛点饭,喝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也就是贫民窟里。这让我们看到了颜回生活的清苦,苦到简直没法过下去。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这样的穷困生活人人都会发愁,人人都难以忍受,但他依然快乐,依然开开心心地学习,自得其乐。
这和他老师孔子的“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之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钱、权等富贵之物,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看到了没有?这师徙二人都是“安贫乐道”的君子。他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也就是志存高远,仁德为纲,不在乎吃穿住用,有着超强的感知幸福、感知快乐的能力。
想想我们,我们以什么为乐?考出好成绩了乐,买漂亮的新衣服了乐,游戏过关了乐,进职加薪了乐,买车买房了乐……但这种乐都是短暂的快乐,紧接着就乐不起来了:成绩有时候会倒退,新衣服会过时,玩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有同事收入比我高得多,车要维修,房会漏水……一个一个的烦恼接踵而至。这是因为我们心里存有私心,追求的是幸福的状态,而不具备幸福快乐的能力。
孔子和颜回何以能幸福快乐?
孔子想当官当不成,周游列国不得志,还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差点饿死,还差点被人杀死,但依然“乐亦在其中矣”。
颜回家境贫寒,缺吃少穿,跟随孔子周游遇险,掉队险些送掉小命,却坚持“不改其乐”。
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他们的“仁心”。孔子“仁者不忧”、“仁者安仁”,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一个存有仁心的人,他的生命生机畅达,每天开开心心处理自己眼下的各种事情,淡定从容,不焦不躁,无怨无悔,更不会去害人。贫穷不会影响心情,富贵也能驾驶,坦坦荡荡做人,从从容做事,所以他们“乐而忘忧”、“不改其乐”。
听樊登老师讲,他在东北采访过一个从韩国到中国来照顾脑瘫儿童的女士,这位女士照顾了一百多个孩子,现在大概有二百多个脑瘫儿童。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照顾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哭爹叫娘地喊累,但是人家照顾了二百多个脑瘫儿童。他跟这个女士聊天,人家从头到尾开开心心的,一点也没有预想的那些眼泪,他老想着把人说哭了,人家根本不哭,人家高高兴兴地说孩子们很可爱。
这就是孔子说的“仁者不忧”,只有仁者才具有幸福快乐的能力。
可见,“孔颜之乐”是内在的,因为他们有一颗“仁者爱人”的赤子之心。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书中说,一个始终保持着天真烂漫和一颗柔嫩敏感心的人,他能够感受到这个世间的亲情,能够感受到美好,能够对其他人保持同情,能够对生活保有热爱,这种赤子之心就是“仁”的状态。
那么,️有了“仁心”,便能具备“乐”的能力。一个没有仁心的人,常常会抱怨天地万物人伦,即使家产数亿,住别墅,开宝马,内心也会颠沛流离,魂无所依。
想一想,我们和颜回相比,条件可太好了。我们大多数人有房有车,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劳动的能力和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呢?
在生活中,培养“仁心”,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便能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每天睁开眼睛,我们还能看到外面的雾霾,“乐亦在其中矣”;每天有机会上班,有机会感受堵车,我们也会“不改其乐”嘀!
《论语》“雍也篇”第11章告诉我们:有了仁心,有了幸福快乐的能力,任何状况都能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