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谈新诗》是说明文。胡先生在这篇文字里所要说明的是做新诗的方法,其实也就是做一切诗的方法。

本篇举出新诗的好处,也就是胜于旧诗和词曲的地方,有“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曲折的理想”“复杂的感情”“写实的描写”,这些其实也就是诗的标准。但这些还不是诗的根本标准,“具体的写法”才是。可是怎样是“具体的作法”呢?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引起明了的影像或感觉,一方面是从特殊的个别的事件暗示一般的情形,另一方面是用喻说理。

就本文而论,“具体的”的第一义是明了的影像或感觉。文中所说“明显逼人的影像”,“明了浓丽的影像”,“鲜明扑人的影像”。这些都是“眼晴里起的影像”。还有引起听官里的明了感觉的,能引起读者浑身感觉的,也该是“诗的具体性”。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是暗示风雨后浓丽而幽静的春光;“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是暗示晴明时浓丽而寂寞的春光;“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是暗示水边下弦月的清凉而幽弦。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文中说明“这首小曲里有十个影像,连成一串,并作一片萧瑟的空气”。有人说这种诗句有绘画的效用,也许有点儿。不过诗要不自量力地一味去求绘画的效用,一定是吃力不讨好。以上几个例子,都是眼睛里起的影像。胡先生有《什么是文学》一篇小文,说文学有三要件,一是“明白清楚”,叫做“懂得性”,二是“有力能动人”,叫做“逼人性”,三是“美”,是前二者加起来自然发生的结果,那文中所谓“明白清楚”和“逼人”,当然不限于“眼睛里起的影像”,可还是“眼睛里起的影像”引申出来的,“眼睛里的影像”在文学里,在诗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一般的说,“眼晴里起的影像"似乎更鲜明些,更具体些,所以取作题材的特别多。苏东坡把韩退之的《听琴诗》改为送琵琶的词,开端是“呢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冤尔汝来去,引指泪和声”。就是所谓“听官里的明了感觉”。还有能引起读者浑身的感觉的。例如姜白石的《湘月》词句“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如。”这里面“一叶夷犹”四个双声字,读的时候使我们觉得身在小舟里,在镜平的湖水上荡来荡去。

本文“具体的”第二义是特殊的或个别的事件,暗示抽象的一般的情形的。看《诗经》的《伐檀》所暗示的“社会不平等”是“诗人时代”一般的情形。又,杜甫的《石壕吏》,寥寥一百二十个字,把那个时代的征兵制度、战祸、民生痛苦,种种抽象的材料,都一齐描写出来了。还有白乐天《新乐府》里的《新丰折臂翁》和《卖炭翁》也都是从特殊的或个别的事件暗示当时一般的情形。只是《折臂翁》的结尾表明“本意”,便没有趣味了。所谓“暗示”,要显得无意为之。

本文“具体的”第三义是比喻,用来说道理的。这里举一个特别的然而熟悉的例。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他其实并不是“用”比喻说道理,而是从比喻见出或暗示道理——这道理是融化在情感里的。所以本诗即使单从字面的意义看,也不失为一首情景交融,有“具体性”的诗。

本文论到了“诗的具体性”,说“愈偏向具体的,愈有诗意诗味”。胡先生在《什么是文学》里说,“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的便是文学。诗自然也不外乎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