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扼杀孩子的爱好(杠铃策略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杠铃策略:极端风险厌恶 极端风险偏好
应用到教育中,就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做到最少必要知识,而对孩子的兴趣阅读,不加限制。
书中塔勒布以自己为例讲到,从他上大学开始,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就是不要被学校开除就好,他也一直在按照自己的兴趣读书。
溜达老师在讲解中也提到她身边的一个案例:一个老师的孩子从小表现对动物的热爱,孩子父亲就一直支持,读研的专业选的是兽医,目前在宠物医院工作,收入高,幸福感强。
我们如果做不到无视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作为中国家长,我认为很难做到),那至少要求自己不要扼杀孩子的爱好。
当孩子的学习与爱好冲突时,问问自己,孩子目前学习的内容是不是最少必要知识,比如,对于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对文字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对于数学,最重要的是对数学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纯粹的数学计算。
再问问自己,孩子的爱好是不是真正的和学习冲突了,因为很多爱好中,包括了对语文和数学的应用能力。比如讲座中对小动物的热爱,引导孩子读动物方面的书,记录喂养动物的日常,其实就是在爱好中锻炼孩子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引导孩子发现爱好,培养爱好。其实更需要家长的见识和水平,因为首先是家长对教育看法的改变。换句话说,自己作为父亲,是不是首先去摸索学习与爱好如何统一在一起,而不只是指导孩子作业,批改孩子作业。好像又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2.语言局限性
苏格拉底和胖子托尼的对话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理清定义,到底什么是孝。在提问中,让对方发现其实他自己对孝的认识是矛盾的,所以他对孝的行为也是矛盾的。
胖子托尼的回答是:“什么是孝”是不是必须回答清楚,才能行使孝。不知道如何表述是不是就不能去行动了。其实不是的。
行动与语言表达的关系,我认为是这样的:
(1)不一定非要表述清楚定义,才能执行
理清定义很重要,但不是非要理清定义后,才能去行动。很多事情是边做边学的,在做中去认识。
(2)不能走极端,语言表述也很重要
语言有局限性,是不错。但在行动(做)中我们需要去总结(语言表述)在行动(做)中的认识,所以语言表述同样重要。我们可以在不清楚定义的时候行动,但在行动执行的时候,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逻辑、记录经验,也就是边做边学习边表达。
3.非线性
考虑罕见严重事件的影响,不考虑罕见事件,就是空谈收益。
负面黑天鹅、正面黑天鹅都隐藏在非线性中。负面黑天鹅,我们要设置冗余。正面黑天鹅,我们其实也要设置冗余,比如蛋壳投资,其实也在设置冗余。
对于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就是要注意积累的力量,需要突破非线性的那个阈值。坚持长跑,坚持读书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