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的反应变慢,腿脚不那么利落,脑袋变得很固执的时候,你希望周围的年轻人投过来的目光是尊敬还是嫌弃?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关注你还是他们自己或是他们的孩子?
这两天陪着舅伯舅妈游北京的感触颇深,一起相处的两天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他们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长辈的关注远远不够。我能联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奶奶去世的那天,爷爷给我的感觉,他当时倚靠在老屋的旧床上显得异常脆弱,我从未见到过他这般模样。我印象中他还是我小时候那个无所不能的爷爷,那个坚强无比的老头,可是那天,我才感觉到他老了,也是那天起,我才开始更细致的关注他的感受,我才意识到他已经70岁了。
我印象中的舅妈还是小时候无比严肃的语文老师,而舅伯则是精明能干的地方干部,他们能做很多事情。可事实上,他们出来旅游,太需要人陪伴了。年龄到了一定的阶段,身体跟不上,日子其实变得有些困难,我觉得轻松的路,他们走起来可能很累,很辛苦。现在信息很发达,用手机就可以订酒店,查旅游行程,买火车票,都挺方便的。以前我也让老妈学些东西,她其实也在学,只是很难有成效了,舅伯他们现在接触手机,已经不可能达到我们这样的效果了,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已经不可能像一个年轻人那样。地铁线路,在各个通道里其实已经标注的很明显,但年纪到了,却也不易发现这样显而易见的标识和规律。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习惯性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能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人与人的关系要亲近很多。舅伯舅妈几十年的老夫妻了,每天也难免会小吵几句。譬如在北大照相,我们已经到博雅塔了,舅妈不太想走,舅伯还想看看,意见产生了分歧,舅伯还是很想去留影,舅妈有些走不动,也有些生气,就不去了,坐在后面的石板上等我们。舅伯照完相也是半开心半不开心,他还让我过去找舅妈来照,我劝了一会儿还是劝不动,我们就没往里走,寻着路回去了。在争吵的时候,他们都在乎着对方,想拍照或者不想拍照,都不是偏执的想法,只是表达出来的时候偏执了,就显得矛盾有些剧烈。对于最亲近的人,我们往往不能那么冷静的沟通,反而容易伤害彼此。
我跟他们一起,也感觉到了两代人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舅伯行走在古迹之间,除了赞叹古时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也不停咒骂曾经列强对于我国文化的破坏和摧残。舅妈则喜欢看文字说明,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也抨击封建统治者安于享乐,对老百姓疯狂剥削才能建成这宏伟的建筑。比起旅游,他倆更像两个老学者前来观摩。在圆明园福海的春风和柳絮之中,我觉得阳光无比灿烂,小鱼儿在欢快自由游动的时候,他俩正面色凝重的想起百年前的战乱。在整个过程中,我更注重自己的感受,舅伯则不停的拍照,顺手发了微博,舅妈横(瞪)了舅伯一眼,看着那些名贵的数目花草,想着移植一株回去是个不错的选择。
跟他们比起来,我忽然感觉到自己要幸福的太多。他们正是经过了解放初期和文革的那一代人,曾经的压迫无形中让人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自我保护。北京的服务产业我觉得在中国而言算是很正规,很发达完善了,他们可能还怀疑司机和小贩“趁火打劫”。和平年代孕育出来的性格更加外向和温和,培养出来的品格也更加自信和完善。很多现在的东西,他们可能不了解,不知道,我也一时难以讲解清楚,就默默听着他们认准的老理。
我仍旧觉得我们还是缺乏对老人的关注,赡养父母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了。以身作则,学习不仅仅是从书里,从文字和图片信息里,是从生活里,是我们活着的最直接的体验。我开始无比尊重我老爸的时候,就是最近。虽说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干什么大事,脑筋也不是特别聪明,脾气有些古怪,我以前甚至对他还有些嫌弃。 他和我老妈可以长久的照顾着我爷爷和外婆,我觉得已经是顶好不过的了,至少心里装着老人,态度也挺温和。当然也许这跟他们的工作时间,地理位置近相关,可我也觉得这是他们的选择。前几天看了几集电视剧《遥远的婚约》,女主和男主一直相爱,阴差阳错到了中年未能在一起,后来男主车祸失忆,女主是教育厅厅长,女主辞职去照顾男主,放弃一切去照顾心爱的男人,当她的老师,同学,领导一起来劝她的时候,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很多事情我们觉得难以取舍,难以为之,是我们还没有想清楚哪件事情更重要,我想若是我到中年,也有事业妻子孩子的时候,老爸要人照顾,我会义无反顾的回家去。
本文写于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