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四)
——第四章:教育即生长
2017/8/4
一、生长的条件
生长的涵义: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计运动。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未成熟状态意味着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有发展的能力,不是意味着缺乏或匮乏(比较的观点,相对于成人),“未”是有积极意义的(内在的发展的观点)。
用绝对的观点看,未成熟状态就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也可称之为潜力)或能力——向前生长得到力量。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状态两个主要特征即依赖和可塑性的关键。
彻底的无依无靠的性质,暗示着某种具有补偿的力量,也就是社会能力,儿童赋有头等社交能力。从社会的观点看,依赖性指一种力量而不是软弱;它包含有相互依赖的意思。
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不同于无生物的可塑性,它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比弹性更深刻,它主要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困难的力量。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
婴儿期延长的意义:1、促使婚姻制度的形成,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2、发展适应复杂社会的力量。
二、习惯是生长的表现
习惯乃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的效率,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习惯通过控制动作而主动地控制环境。习惯还指培养理智和情感的倾向。习惯的智力因素使习惯和各种不同的灵活运用的关系固定下来,因而也就和继续生长发生关系。
各种习惯和智力脱离到什么程度,这种习惯变成呆板的动作的方法,或者变成奴役我们的动作方法就到什么程度。常规习惯就是不加思考的习惯,它控制我们而不是我们控制他们,这是抹杀可塑性的习惯(比如吸烟喝酒说脏话等)。如果我们采取近视的方法,求助于机械的常规和反复的练习获得习惯的外表效率,没有思维的动作技能,那就是蓄意束缚生长。【批注:没有理解就大量抄写生字,也是如此。班级生活要学生养成的习惯,也得有智力和情感的参与,否则就是对成长的束缚。】
三、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所以,①教育的过程,在它置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批注:为什么说活到老学到老啊,因为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殊的渠道,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他的环境,因此引起许多新的刺激,这些新的刺激再引导他的各种能力,使他们不断发展。否则,就是被动的适应,就是停止更新,而本书开篇就说“生物与无生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
本章批判的三种思想:一、把未成熟状态仅仅看作缺乏发展;二、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适应;三、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这三种思想都和生长或发展的错误观点有关,都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它们把生长看作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作就是目的。这三种错误思想在教育上相应的错误就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作为儿童的标准,使儿童成长到这个标准。
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批注:也即是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离开学校之后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保持学习的兴趣。所以离开学校,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
保存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
总评:出于未成熟状态的儿童,既有依赖性也有可塑性。可塑性或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就是形成习惯。主动的习惯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不同于习以为常和墨守成规。教育就是生长,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所以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发展自我,去实现发现和发展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