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是个积极要求上进的女孩子,也就是薛姨妈说的"刚硬要强"。她长得一般,"粗粗笨笨的"。
娘家背景也一般,当日原是没饭吃,就剩了一个女儿还值几两银子,就把她卖到了贾府,而且是卖的死契。
这就和典当东西一样,如果揣摩着还有力量,过些日子能把东西赎回来,就当"活"的,东西替你留着,不会给人,钱当然就少一点了。要是估摸着不会有赎得起日子,或是打定主意不要这东西了, 那就当"死"的。
"死""活"之间其实也相通:如果当的是"活"的,到了规定的期限没力量赎,东西照样没收。假如当的是"死"的,有了钱去赎,那东西凑巧还在,也就能拿回来。袭人家把她卖成了死契,想是穷得极了。
为了帮助宝玉改掉毛病,健康成长,袭人可真没少下工夫。她懂得以情动人的道理,对贾宝玉很是温顺体贴,有时也不惜"妆狐媚子哄宝玉"。
比如帮宝玉系裤带时,"刚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冷粘湿的一片",她明明已经"渐省人事",却故意问他:"那是那里流出来的?"
宝玉把梦中之事细说与她听,说到云雨私情,她"掩面伏身而笑"。所以在贾宝玉的眼里,她是"柔媚姣俏"的。
林黛玉进贾府后不久,她就遇到了一大难题﹣﹣进入青春期的宝玉第一次梦遗,并在此后要求同她发生性关系。
怎么办?如果拒绝,贾宝玉很可能会找别的丫头,那她就将不是他最亲密的女孩,今后再要进忠言就更难了。所以她"扭捏了半日",还是"和宝玉温存了一番"。
因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还是存在的:"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袭人本不是"狐狸精"(只有李嬷嬷骂过她一回),却连"试云雨情"这样的事都干了,其忠心赤胆,惟天可鉴。
这次做爱效果很好,"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并坚定了和宝玉厮守一生的信念。
回家探亲的时候。她向家人坚决地表示"至死也不回去",让他们"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了",甚至还"哭了一阵"。
对于袭人的死不回家,她母亲和哥哥开始的理解是"贾府中从不曾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女孩儿也不能那么尊重",也就是工作环境好、生活条件好的意思。后来宝玉一去,"他两个又是那个光景儿,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发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别意了"。
是啊,贾府中那么多女孩子,有几个能够像鸳鸯那样遇见"天大的喜事"?如今袭人竟和宝玉这样亲密,可不是"意外之想"!
袭人与宝玉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有几种可能,一种可是像邢夫人向鸳鸯许诺的一样,"就开了脸,就封你作姨娘,又体面,又尊贵"。另一种是像平儿一样,开了脸,放在屋里,做"跟前人",称为"姑娘"。
袭人尽管有和宝玉"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但离这些都还差着点。
晴雯生气的时候骂过她:"不是我说,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姑娘"尚且要"挣",姨娘(也就是小老婆)就更不用说了。
生活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东西你越是想要,它却离你越远。袭人是早就立志要与宝玉共度一生的,所以她才很努力地尽这一份责任,这份努力也的确给了她回报,让她成了宝玉的"准姨娘",而且王夫人的意思是"如今且浑着,等再过二三年再说"。
也就是说,袭人还可以继续朝着姨娘的目标前进,最后到达理想境界。但她与贾宝玉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生活上,因为王夫人看重了她,越发自要尊重,凡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总不与宝玉狎昵,较先时反倒疏远了。
虽无大事办理,然一应针线,并宝玉及诸小丫头出入银钱衣履什物等事,也甚烦琐,且有吐血之症,故近来夜间总不与宝玉同房。昔日"柔媚姣俏"的袭人再也不存在了。她"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最后却还是与"公子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