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走了已经有3天了,所有人的悲伤好像都被很好的隐藏起来了,但是很多事情你不去想还好,一去想就控制不住心底的那份痛。奶奶每天早上总是一个人在那里细细说话,而说话的内容都和爷爷有关,每次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而出院没多久,身体还没有康复的叔叔,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好几次我都看到他看着爷爷的照片在擦眼泪。
这两天晚上,村子里都会有很多人来陪着爷爷,他们在那里打牌、聊天,差不多要到凌晨人才会慢慢地散场。这是我们农村的习俗,起初我非常不理解这种习俗,为什么别人家属正是悲伤的时候,其他人反而要到他们家里去“狂欢”?后来将近八十岁的老舅和我说“这种习俗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希望已逝老人能热热闹闹地走,不会太孤单;另一层意思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家属的悲伤。很多事情你越去想越难受,转移下注意力反而会好上不少。”
现在我倒是有些理解这些用意了,虽然很多人来这里的用意并非如此,但是只要他们能够稍稍减少奶奶和我们的痛苦或者可以让爷爷走得更安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情形也让我想起了,当自己还是小孩时,每当遇到村子里有老人去世也喜欢去凑热闹,那时候并不明白死的含义,只是纯粹的人多好玩。长大后渐渐有些懂了,就不再愿意去凑热闹了,反而越发地喜欢待在家里,陪陪家人。
看着在灵堂前玩闹的小孩,这何尝不是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亲,甚至我隐隐看到了些许爷爷的影子,只是我们在变,谁也没办法。也许多年以后自己也会变成这样,当时的自己又会是怎么想的呢?是不是也像爷爷一样,希望看到还在的亲朋好友不再悲伤,开开心心、好好地过日子呢?小时候我们渴望能够快快长大,长大后我们却希望时间能慢些,能够留住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脚步。
这几天我也从村子里其他人那里得知了不少关于爷爷生前的事,都是那些人闲聊之余透露出来的,爷爷是村子里的老好人,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他都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含着泪在说“老伙计你怎么就这么走了,你走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平时都是你陪我聊聊天、做做事,日子倒也有个盼头,现在只剩我一个人了,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啊!”外人尚且如此,何况陪了爷爷六十多年的奶奶以及和爷爷朝夕相处的我们。
但是我们却无力去改变什么,这是无法挽回的事实,除了接受我们只能接受。在接受现实的同时,我们还得抬起头面对现实,因为现在我们可以依靠的人越来越少,而要依靠我们的人越来越多。就算要哭,你也只能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默默地掉眼泪,你不能把这种悲伤流露出来,如果你都倒下来,那么整个家都可能垮掉了。
悲和欢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表现出欢乐,而不能流露出悲伤,把悲伤藏在心底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学会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