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面面观
投票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古希腊城邦制度建立时,已经开始通过投票选举公民大会、议事厅议员、执政官,决定重大事项等。我国的民主始于新文化运动,伴随着中国热血青年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才有了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投票选举。
投票的本质是民主的体现,是全体公民或同一集体内部全体成员(或具有一定资格的全体成员)行使平等权利的主要方式之一,目的是通过投票选举产生目标对象或决定重大事项。
投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最简单的当属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比较原始的有投豆子,有几个备选人或者备选方案,就当众放几个碗(或别的什么容器),赞成那个人或方案,就将豆子放在那个碗里。这应当是适应大部分人不识字的需要。最普遍的是画票,同意的画圈,不同意的打叉,有的还可以另选他人、他种方案。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技术发展,逐步有了按表决器投票、网上投票,但我一直感觉这些高科技投票方式有违投票隐秘性特征。
既然是需要投票决定的,都是大事要事,关乎集体利益,也就关乎个人利益。所以,无论是投票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包括备选人和投票人),都高度重视,也就在一轮又一轮的投票过程中,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已经出现过的各种情况,组织者和参与者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周而复始,就出现了所谓的投票“艺术”,既有组织者的“艺术”,也有参与者的“艺术”。
一、投票初体验
最初的投票印象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村的人大代表或生产大队、小队干部选举。乱哄哄的选举现场,放着两大筐麻花,吸引着一群孩子围观,馋得口水直流。但麻花当然不是给孩子解馋的,而是给投票人的奖励。也就是说,有资格投票的选民必须按照上边物色好的人选投票。那时的农民,对自己手中神圣的一票都不大当回事,选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投了票按每家每户选民人数发麻花。那时候的孩子们更不懂什么民主,但都记住了选举,因为选举可以有麻花吃。
民主思想、民主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今天的农村选举,选举现场还是有奖品,只是品种变了,除了麻花,还有方便面。奖品的功用也有了变化,原来是利诱投票人选出既定备选目标,现在是没有奖品大家都不来参加选举,完不成选举任务。备选人在选举前还会挨家挨户拜访,送上五花八门的礼品,食用油、方便面、白糖等等,据说发达地区还有直接送钱的。
这种选举的结果可想而知。村民最终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任的投票负责。除了大骂上台者的种种劣行,别无他法,只能隐隐后悔贪小便宜吃了大亏。而下次呢?大多数人还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疼,面对小恩小惠,又把自己的民主权利出卖给了别人。
二、投票组织者
决定重大事项的投票,大多是在有一定层次的群体中进行的,事前经过了充分的酝酿,上会表决通过即可,不会有大乱子。最难的是人事方面的投票,大到选举人大代表、党代表,小到选举村委会成员、党支部改选、评选先进、民主评议等等。为了确保顺利完成组织意图,组织者可谓煞费苦心。
选举的第一个难题是确定差额人选。差额人选一定要是思想正派的好人,有时候还需要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侯卫东官场笔记》里的侯卫东,作了镇里副镇长的差额人选,这货不老实,竟然背地里搞小动作,在投票环节把差额搞成了当选,让镇上的主要领导着实难堪。还有一部小说,说的是选了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当差额,这个老实人太老实,把鸡毛当了令箭,落选后竟然得了神经病。由此看来,选择差额人选也是学问,不能乱选。
有时候组织上不仅想把握投票结果,还想掌握投票过程中所有人的想法,可投票又是无记名进行的,怎么办?于是就出现了投完票后按座次统一收、网上投票时集中辅导、谈话投票时在票上做记号等各种方法。是不是很有想象力?
三、投票参与者
投票参与者包括两类人,一个是候选人,一个是有投票权的人。
先说说候选人。像前面提到的农村选举的乱象,属于贿选,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主要说的是候选人的普遍心态。投票前大部分候选人会很为难,难在是不是要给参加投票的人打个招呼。明知道临时抱佛脚没用,可别人都打招呼了,自己不打就显得不礼貌,况且万一有用呢?一个字,难!
参加投票的人就更有意思了。投票前接到任何候选人的电话都是知道知道,没事没事,一副非你莫属的样子,可到了投票现场,都自有想法。大多数人还是公平公正的,能够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可问题在于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面对自己的权利,啥想法的人都有。有厚亲近友做好事送人情的,有借机打击报复颠倒是非的,有故意捣乱唯恐天下不乱的,什么想法做法都有。唯一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是当选后就是个苦差事,可投票的结果仍然达不到全票通过,难不成投反对票的人自己想干这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很久,只能有一个答案,这个人品质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