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恭喜你发现了盲点。
让我们来看大部分人的说法。大部分人读过看过记过书然后忘了一干二净,之后他们会自己告诉自己,忘掉了也没关系,这些知识已经内化到脑子里了。
“读书之后都忘掉是正常的,我们把知识内化成能力了。”
但这个结论是非常荒谬的,你连书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记得,你连书里说了什么都不记得,连自己读了什么东西都不记得,那你怎么能够证明他内化成了你的能力呢?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罢了。实际上,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高度追求阅读的数量,而忘记了阅读的质量。
一味地追求阅读快感,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最后阅读得到的东西不过是一堆碎片渣子,而不是所谓的知识晶体。也就是说,获得的东西不过是一堆破碎的豆腐脑。
知识怎么样才是有用的?知识与知识之间必须连接成一个网络,就是说你想到这个点,你就会触发到这个点,你遇到这个事情就会想到要调用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实际上是大部分人读过一遍书之后。最初的时候,就像在草地上走路一样,第一遍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浅浅的轨迹。
但是大部分人读过书之后,并没有把这些知识深化。比如说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或者说想着怎么用。
于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连接,这块。浅浅的小路上,很快又会布满杂草。于是知识来了,但是又不留下一丝痕迹。所以可以明确地回答你第二个问题,读过了书,然后忘掉了意义在哪,意义就是毫无意义。
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的经典类目,你阅读之后你会获得感悟,这是很明确的事情。但是,你没有仔细去思考过这个感悟的话,很快他会融入你的潜意识当中。
当你想要通过事情去运用它的时候,这个事情实际上会阻碍你的判断。因为你获得的这个感悟它是没有边界的没有边界的知识无法构成真理。
既然你这么问了,那你应该想问的问题是,怎样提高你的阅读质量?
很简单,读书的时候不要求全部把书中的知识记下来。也不要追求过快的阅读。
读书的目的在于改变。所以我们得出一个读书方法。只取一点,读书的时候。
只在书里面找到那个最令你触动的点,然后仔细思考,扩充它的边界,把这个知识内化成你的体系的一部分。并且想着怎么样在你的生活里面去运用它。他和你以往的那些知识又有什么联系?
今天的时代。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到大量的知识。但朋友,知道并没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你对一个知识能够产生怎样的认知,你的认知程度有多深,这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