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级巜咬文嚼字》一节课上完,效果还不错。
可这一回不行。国庆收假来第一节课,孩子们玩心尚未收回,课文根本没预习。我只好留出时间让孩子们自己看文章,勾画重点语句,但孩子们却一脸茫然。对孩子们而言,第一次接触文艺评论,是有点难了,但也是由于平时阅读积累的太少,不会读书,理不清思路。能读懂一两个事例,却不知道作者写事例想说明什么。
我只好明确任务,分配到人,挑的也是理解力相对较好的孩子。一上台,就发现问题很多。姚聪上台虽不怯场,但辞不达意,明明理解了却表达不出来。赵子仪平时看书多,小说、文言文都难不住他,可是他只能讲巜史记·李广射虎》的故事,却不知道朱光潜借王若虚改巜史记·李广射虎》的事例想说明什么。徐才站起来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张又仁明明会却推托不会。课堂推进实在太难。
我只能慢下来,带着孩子们一起寻找关键句,分析"这"的指代作用,一步步梳理,一点点明确。
第一节课孩子们大多一脸茫然,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实在觉得无趣,渐渐将头埋进了书里。可第二节课孩子们的反应明显好了很多,上课配合度也较高。讲到套板反应时,我扩展到高考作文素材千篇一律,李白杜甫忙不停;说到美人都是柳腰桃面,为什么想不起黑玫瑰和黑牡丹?难道不知道有明星专门去沙滩将自己晒成古铜色?一写亲情,就必须没爹没娘,就只能雨中送伞?一说助人为乐,只能坐公交让坐,只能扶起路人,只能捡东西还失主。我们的作文素材单调而千篇一律,难道不是套板反应惹的祸?
远离套板,拥抱生活。用一双灵动的眼睛搜寻生活中不一样的色彩,用你的眼睛,你的视角,你的笔触,写下你独一无二的篇章!
孩子们,只要愿意改变,一切都来得及。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你总能找到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