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赵红强
追随新教育,直面教育生活,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发现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兴趣,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去。如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才是转化后进生的根本所在。
在新教育构建理想课堂的行动中,有回答这个问题的详细答案。
构建理想课堂是新教育十大行动的核心。但在构建理想课堂的论述中,有关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内容,第一遍读让人摸不到头脑。把它与十大行动与十大理念,打通起来看就容易理解了。
新教育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
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其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讲对话、重品质。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讲个性,求境界。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十大核心理念,打眼一看好像清清楚楚,各是各的事儿。但深入去看他的论述,却发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个行动都好像在讲其他的行动。要命啊,这怎么分得清?看到最后,他实质上翻过来翻过去,从各个角度讲哪几个要素。
同样的,如果单单来看,构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觉得高深莫测,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如果把九大行动和十大理念与构建理想课堂联系起来看,就很容易理解。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原来就是那么一点事儿。
一、从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来看理想课堂。
新教育提倡老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一个吉祥三宝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对学生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提倡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提倡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对老师和学生的两种提法,用词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三个要素读、写、交流。师生都要去阅读,都要去写作,都要去交流分享。那么合起来说,就可以说是新教育改变了老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要阅读,要写作,要去分享。而且,对于阅读写作和分享的要求,是从生活出发。阅读注重人文精神的感悟塑造,而不在于知识的积累,随笔重在对当下生活的反思,而不在于写作技巧的训练,交流重视群体生活的共建,而不在于口语交际技巧的训练。核心在于生活,在于构建幸福的完整的生活,而不在于知识和技能。
这不仅仅是一种师生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理想课堂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要阅读阅读教材,阅读教材要着眼于自己的生活,课堂上也要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去表达,课堂上要对话交流,交流生活的体会,交流对于知识的感知。从师生生活方式的改变来理解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重在对话,重品质。这就比较好理解。怎样发掘?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掘。就是与教材对话,与自己对话,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才有更高的思维品质,而不是把思维的形式抽出来,进行支离破碎的训练。
二、从研发卓越课程的角度来看理想课堂。
研发卓越课程,绝不是仅对社团活动、特色课程的研发,而主要的是对主要课程的二次研发。比如从研发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命出发,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把知识生活化,这叫知识重现。要引领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的生活资源,社区的资源,自然的资源。要实现课堂中的生命在场,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关注他兴奋、高兴、激动的生命体验。遵循从浪漫到精确到综合的循环过程。对理想课堂的卓越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让老师和学生的大量的生活经验参与进去,不是仅仅是生活经验参与进去,而是要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参与进去,把自己的生命状态参与进去。用句专业术语来讲就是生命在场,要唤醒老师,唤醒学生的生命状态。这就叫做知识与师生的生命发生了深刻共鸣,就是第三重境界,就这么简单。当然了,知识与社会的共鸣就更好理解了,因为学生和老师他们携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了课堂,同时也携带着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进入了课堂,他们的社会就与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完美的实现了第三种境界。有一个从浪漫到精确到综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品质就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单单的把它抽出来得支离破碎的训练,而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在生命在场的过程中,他的各种智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进行抽象分割的,没有把完整的人参与进去,把人的智力和感情分割开的课堂,永远也不会体会到这种共鸣状态。只有以师生的生命为本位,以课程为本位,才有知识与生命和社会的共鸣状态。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把完整的人分割成条条框框的课堂,永远也不会有共鸣状态。
三、从新教育的核心主旨,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来看构建理想课堂。
主要的落实渠道就是在构建理想课堂上。而不是说,让学生在课下的九大行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中,感到了幸福,感到完整。一到课堂上,又回到了痛苦畸形的生活中去了。如何在课堂上,过幸福完整生活?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就是以知识为媒介,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的生活,从而感到那种惊奇兴奋那种幸福感。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整个生命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把学生的智力参与进来,把他的感情扔掉,把学生的需训练的技能参与进来,把其他的东西都扔掉,那是畸形的,不是完整的。
总而言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玄,但是从新教育的根本宗旨出发,就很好理解了,发现行动起来也很简单,要树立课程观念,而不是教材观念学科观念,要树立生命观念,不是机械的智力观念,这样就很容易实现对话,实现品质,实现知识与生命、社会的共鸣。
四、从后进生看理想课堂。
后进生本身有生命体验,有深厚的社会经验,但是在以学科与知识为本位的课堂上,如果智力跟不上,就掉队了,他没有被完整的接纳到这个课堂中,就表现为后进。要让后进生,把整个生命体验参与到课堂上,他就会有变化,会有进步。如果仅仅是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去转化后进生,而忘记了后进生的整个生命状态参与,是没有出路的。这种转化,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痛苦。
从这种观点来看,洋思的先学后教四清的模式,虽然是非常有效的,但生命参与的程度还不够。还是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
理想构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只有以课程为本位,以师生的幸福完整的生命生活状态为本位,去思考问题,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如果还是站在学科和知识和应试的位置上去考虑,无论如何,也不理解他说的三重境界是什么东西?
知易行难,道理容易明白,但要具体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