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莫兰小姐,你好好想想,你这样疑神疑鬼是多么的可怕。你凭什么下此结论?别忘了我们所生活的国度和时代。你要牢记我们是英国人:我们是基督徒啊。你不妨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你自己对或然性的感悟,你自己对于周遭所发生的一切冷眼旁观。我们所受的教育会叫我们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吗?我们的法律会默许这样的暴行吗?像英国这样一个国家,社会文化交流具有坚实的基础,每个人都受到走邻右舍得监视,阡陌交通、书看报纸使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倘若犯下了暴行能不为人所至吗?亲爱的莫兰小姐,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我们已经走到了廊台的尽头;她含着羞愧的泪水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
曾经在08年的时候,一位好朋友像我推荐了《赎罪》这本书,说这本书非常的好,让我一定要看,而且被改编成了电影,因为当时是假期,就到书店买了这本书。这本书一共395页,而在当时在我看到375页的时候有事耽误了,遍把这本书放下了,差了20页没看,随着这位好朋友的出国,我们的联系少了,她也没在问我对这部书的感觉,可是就这仅仅的20页,却让我对结局有了很大的误解。前一阵很喜欢英伦玫瑰凯拉奈特莉,便把她主演的电影都找出来看,特别是《加勒比海盗系列》、《傲慢与偏见》、《亚瑟王》等电影,突然想起来电影版的《赎罪》好像也是她演的,便下载下来看看。
一开始故事的发展和书中如出一辙,善于想象的妹妹在喷泉旁边看到妹妹和管家的儿子罗比之间的事情,姐姐脱到外套跳进水中去捡花瓶的碎片,使妹妹对罗比产生了误解,接着阴差阳错罗比送错了道歉信,妹妹偷看了信件,又无意的而看到姐姐和罗比的亲热,更加对罗比产生误解,妹妹想保护自己的姐姐塞西莉亚。电影没有书中的细致,书中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姐姐小时候对妹妹的疼爱与照顾,看到这样的事情,妹妹自然想到要保护自己的姐姐。同时在当晚,她的表妹被人强暴,妹妹用着自己的主观判断是罗比所为,一个13岁的女孩儿,因为自己丰富的想象,生生拆散了自己的姐姐和自己的“姐夫”。
塞西莉亚相信罗比是无辜的,而她的家人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西便和家里断绝了关系,罗比为了走出监狱,从而参加了战争,而西也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护士。二人在饭店匆匆见面之后罗比遍出征了。电影中将书中描写的战争场面具体化形象化了,在监狱的3年,西和罗比不停的写信,西给罗比一张他们未来的家的照片,这是罗比唯一的宝物,罗比随身携带,并成为罗比的精神支柱,而西也在无怨无悔的等着罗比。罗比在艰难中终于回到了西的身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妹妹布里妮奥意识到了自己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变也入伍做了护士。出于愧疚,她不时的自我折磨,将一个个细节串成一个无休无止的圈环,一串需要一生去拨弄的念珠。她去找姐姐和姐夫道歉,并接受他们的指责,修改了当年的证词。。。。。。。
这也就是书中375页的内容,后来经由一切换,妹妹老了,说出视觉的真相,这也就是书中后20页的内容,罗比在1940年在布雷顿斯死于败血症,而塞西莉亚同在9月份在贝尔汉姆的地铁站爆炸中丧生。妹妹实际并没有见过姐姐和姐夫,她无法面对失去亲人的姐姐。那些姐姐姐夫在一起的画面,包括对她的责备都是她在书中杜撰的。恋人间的鱼书红雁如今收藏在战争博物馆内。看到这里,真的是完全颠覆了这本书将近几年来在我脑海中的印像。仅仅20页,作者就完成了惊天大逆转。于是我又将书找了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看完后心情很复杂。
电影中詹姆斯麦卡沃伊对罗比的塑造很到位,将之前的年轻帅气到后来的疲惫的沧桑塑造的淋漓尽致,而妹妹的少年青年老年的3个阶段的纠结也塑造的很好。凯拉奈特莉塑造的姐姐塞西莉亚感觉没有在《傲慢与偏见》《加勒比海盗》《亚瑟王》中那么好,毕竟《傲慢与偏见》让这位20岁的英伦玫瑰提名奥斯卡金球等奖项,《加勒比海盗》是她的成名作,《亚瑟王》又让她当选世界最有魅力女性,我可能对她的要求太高了。她在片中的表演还不错,就算不加分也不会扣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妮可基德曼和裘德洛饰演的《冷山》,他们二人虽然也被战争分开,但他们曾经拥有过,并有了爱情的结晶,英曼的死也算物遗憾,可是西和罗比还没有机会就已经在天堂相遇了。。。。。。。剧中最纠结的妹妹,相比应该是最悲惨的,姐姐有过自己最爱的人,而罗比也得到了塞西莉亚的爱,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而妹妹布里奥妮却永远生活在愧疚与自我折磨中,无法自拔。
影片最后罗比和塞西莉亚在海边散步,这是妹妹的愿望,或许他们在天堂真的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