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的关键是学会自我同情
同情,是指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并激发出帮助他人的欲望。
它不是单纯的可怜(我为你感动抱歉),也不是单纯的同理心(我能理解你痛苦),它还要求一种关爱的动机与勇气。
所以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也称为自我关怀)是关注自己内心的痛苦,并有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认为自我同情包含三个部分:
a. 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身心,关心和爱护自己。
b. 承认人性
承认和尊重基本的人性,比如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谁都有缺点;比如生活充满无常,挫折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正念
觉察和关注当下的一切,不加以价值判断,能够帮助我们不过分认同自己的痛苦。
自我同情是自愈最强大的源泉。能够减少孤立感、改善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降低焦虑、抑郁和压力……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内在批评者,它总是虎视眈眈,情绪低落时,就会跑出来,“我就是这么差劲,我不配,我不值得”……让我们焦虑和抑郁,并自毁。
而自我同情恰恰是自我攻击的解毒剂。
它通过激活大脑的“安全/舒缓系统”来消除威胁,“我同情我的遭遇,不是只有我会犯这样的错误,下次我想做得更好”……增强我们的情绪弹性,更有效地应对挑战。
不管挫折还是顺境,喜怒还是哀乐,只要有自我同情,情绪就无法劫持你。
自我同情比自尊自信更稳定,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自尊自信建立在社会比较的基础上,依赖于成就,而自我同情不要求我们比任何人都好,它总是无条件陪着我们。
定期练习自我同情之后,你会发现:
不再害怕情绪,也不再总是自我批评;
有更多精力关心那些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能够承担更多的个人责任,更有动力去弥补过去的错误;
仍然对自己有高要求,但没有成功的时候不会打击自己;
不再害怕失败,因为你能支持自己再次尝试;
最重要的一点,自我同情,让我们学会做自己内心的盟友,而不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