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开始改变,一切都会改变。”
“一个有自律力的人和一个不自律的人,差别不在他们的想法,而在于是否真的能付诸行动。”
“偏好自律的人态度永远是主动进攻的,而偏好自控的人则永远以被动抵抗的态度来做事。”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马歇尔·古德史密斯
《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我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呢?
或许,是受到刚刚看完的那本《1984》的影像吧?就像《1984》里说的那样,那些上等人类去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去控制你的一切,以巩固他们对这世界的最高统治权。
如果没有这些方式与手段去控制你的话,那你,就明明可以生活的更自由,更随意,更加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通过这书里的方式,去约束自己呢?
难道,人类,就是需要被约束的吗?
读完这本《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我是在给自己找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哲学思辨。这两本书选的,我也真是醉了......
作者马歇尔·古德史密斯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自律公式”,而是像一位爹味十足的向导,拉着我,直面人性中“知道却做不到”的那些永恒的困境。
这书呢,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指南的效果,也更像是一面照见灵魂的镜子,从镜子里往外看的话,看看究竟是什么枷锁,锁住了外界真实的你,锁住了通过自由的桥梁?
其实,自己还有另一个声音,就是,自律,是改变自己的起点。用书里的那句话说,就是“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能力拒绝诱惑。”
和《1984》的内核来对比的话,那,自律的本质,是从“被控制”到“自我编程”的觉醒。
书中提出的“每日问答法”,让我觉得就是心理学上的那种自我催眠。如果你尝试着每天睡前问自己“我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最重要的目标了”,你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惊奇的发自己的改变。人,只要不断坚持重复一个理念,或是一件事情的话,那时间,会向你证明,你在改变着自己,哪怕是对一个人的“爱”或“恨”。
当你给自己的某一个阶段,确定了一个既定的“目标”,剩下的,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前进。就像书中案例中的艾米丽,通过63天的每日打卡,不仅减重25公斤,更在侍酒师考试中脱颖而出。她的成功不是因为自律本身,而是因为她终于懂得:“自律不是枷锁,而是给失控的人生装上导航仪”。
但实际的多数情况,是在向目标前行的途中,我们会以为其他的原因而改变了既定的方向,最终没能达成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因此,我们总抱怨“意志力不够”,但其实是我们忽略了周围的环境,才是最大的“诱惑制造机”。
在商场的消费冲动、社交媒体的信息轰炸、家庭琐事的情绪消耗、手机刷刷小视频,世间已过几小时……这些看似微小的诱因,就是阻碍我们改变的隐形的牢笼。
所以,与其和诱惑硬碰硬,不如主动设计环境。就像我开始在书桌贴上“深度工作”标签,用降噪耳机隔绝外界干扰。这种“物理隔离”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主宣言:“我的人生,由我来定义规则”。
书里提出:改变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持续的行动艺术。就像我每天坚持写读书的心得笔记,即使内容粗糙也坚持再坚持,除非是真的没有时间与环境。每当我回头看看自己所看的那些书,写的那些悟语,会惊讶地发现,它们已连成了一条自己成长的轨迹,真的是有些小小的自豪。
这几天,我看到浙大副教授“选妃”事件中,不实信息是如何裹挟公众情绪的时候,正好把书中那“环境诱因”的理论,给瞬间具象化了。在这个被算法操控的时代,自律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一种对抗信息暴力的武器。
当科技企业用自律标榜社会责任,当社交媒体用“自律打卡”收割流量,我们是否正在陷入另一种“他者规训”?书中强调的“核心价值观驱动”,在此刻显得尤为珍贵。
真正的自律,必须像《1984》中反抗者那样,既警惕外界的控制,也拒绝内心的奴役。
所以,《成为可怕的自律人》,不是去寻找“完美的自律方案”,而是学会在约束中寻找生长的缝隙。就像书中的那句话:“自律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终点,而是为了在过程中始终掌握方向盘”。
当我们停止与诱惑的拉锯战,转而与自己和解时,那些曾经看似痛苦的自律行为,终将绽放成生命最美的纹路。
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收下,分享,我的名片。 每天阅读,每天分享,每天推送。 更多的精彩内容,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