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一下
坊间各个靠谱的人都在推荐穷查理宝典,所以也是一直想看的。
两个(多个)不同领域的靠谱的人同时推荐一本书,好书的概率会高得多。
一则排除了个人喜好跟利益相关的因素,二则讲授的内容会对所有人大多数领域都有借鉴意义,也就是广谱适用。
这本是罗辑思维跟中信出版社定制的收藏版,封面装帧端庄,手感凝厚,风格古典,颜值颇高,担当得起藏书的名号。
著者虽然写的是查理芒格,书分为上下两本,但很可惜只有第二本才能说得上是芒格的作品。
吃货深刻明白,一道菜的味道好坏严重依赖于厨师的手艺,同样,一本书的质量只决定于作者的实力。
更有效的贬低抹杀传奇跟辉煌的,不是强权跟暴力,而是不入流记录者跟传颂者贫瘠的想象力。
合上第一本书,对芒格人生大纪事,与巴菲特的相遇相知到合作的历程,有所印象就很不错了,其余雁过不留痕也没什么可惜的。
因为说实在的,重复堆砌亲朋好友对查理芒格的不明觉厉,神来之笔地散落些只言片语来镇楼,以全书一半的篇幅在不求甚解地解读的私人书单,错过并不可惜。
砂砾里的金子
你该问这句话了:那这书还值得推荐?
对,还值得,因为重点在第二本,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三场最为重要的演讲稿。
自己是最好的代言人,我手写我心,查理芒格的特立独行、聪明理智、正直道德、真诚坦率、古怪风趣、富有人文关怀就在字里行间流淌。
需要解释下,国内外对道德这个词的理解很不一样。国外是普世价值观的践行跟奉守,国内要么用于零成本抢夺制高点后无差别喷火,要么筑神台五千年精髓传承汇聚光辉一人,用起来总有点变味在。所以呢,这里还是取国外惯用的意思。
金子长什么样?
你看到的是面包、蛋糕、面条的截然不同,却没想到他们却本质上由同一颗麦子所生。当你知道麦子的规律,也就连带知道所有的现象。
所以,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最为底层的因果,则无限接近真理,这次是由查理芒格说出来:
1.“现实世界的问题不会恰好落在某个学科之内。他们会跨越界限。”
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兼做过测试。提交故障时,开发常说,这个bug不科学,不可能。
铁证如山还拒绝真相,只能蜜汁微笑:那请指出一只科学生成的bug。开发:囧...
其实类似的场景多不胜数。
无法就事论事,就因为他本质就不仅是一个事情一个维度;纸上谈兵死得快,就是因为现实不按常理出牌,它随意拉帮结伙还喜欢撒些名为随机的胡椒粉。
有理由怀疑,理论跟现实的巨大鸿沟,是这句真相挖的吧。
何等诡异的事情是,芒格没说真相之前,支撑世界运转的这个底层事实,似乎不存在的。也难怪李笑来说,没有概念,也就没有事实存在。
接受真相之后,你就明白“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是多么的不靠谱而危险。
只有锤子,别无选择,你只能敲打;你也将扭曲现实,因为工具反向塑造了你。
所以,很明显的,每个人手里该拿的是一个工具箱,起码备齐最基本的器件,不在多,能随时上路。
大脑的多元思维模型基础款是数学、工程科学、微观经济学跟心理学,跨界打造的多维竞争力将让你在起步的时候是头脑清醒,认清事实的。
人类的伟大悲剧不在于差一点成功,而在于被愚弄,被时代、被命运、被权贵、被仇敌或者被自己的想象。
2.“你必须讲清楚何人将在何时何地因何故做何事”
查理芒格在第三篇的讲述的25种心理模型,是基于多年法律纠纷场跟商业领域的观察跟总结,自创的“非临床、非先天后天对立的非发展心理学”(这名起得...对心理学寻菇犬的怨念到底有多深)。
这部分是后来补读的。当初因跟所看的主流的心理学相异甚多,更是因为翻译总结的生硬、接近胡扯,就略过了。
好在真正好的知识,他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你机会。
而这些心理学的漏网之鱼,比起在学术殿堂里翻来覆去研究的心理倾向,才是我们潜意识幕后的君王,每日在我们的世界里君临天下。
重视理由倾向,哪怕是一个人给出的理由是毫无意义的,也使他的命令跟要求更容易得到遵从。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有理由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你能想象一个成功插队的理由仅仅是我要复制好几份东西么?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容易被忽悠。
给出理由符合人脑以连续性理解世界的模式。而武志红说的没错,外向是外向者的嘉奖。而需要从独处中获取精力的内向者,必须要在当今陌生人社会中,学会表达跟解释自己。
告诉人们信息,尽量遵循五何原则:何人将在何时何地因何故做何事。
总是告诉他们原因,总是告知原因,他们会理解更深刻,他们也更重视谈话。即使他们不理解,也倾向于听你说话。
3.“新思想之所以难被接受,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太过复杂。新思想不被接受,是因为它们与原有的旧思想不一样。”
马化腾说的也可以是同样的意思:“你什么都没有错,只是老了。”
大脑的抗改变倾向是非常强大的,晚年的爱因斯坦也没能逃脱这个诅咒圈。
动物体的不同个体进行器官移植,免疫系统会作用,一起排斥外来物,这是生物体的远古以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而大脑的抗改变倾向多么像是思想上的免疫排斥反应,拒绝新知,以维护已有系统的逻辑自洽。
如果以脑认知科学来解释,已有的习惯的跟结论都已形成链接的神经元组,触发一点,整条回路激活,不用眨眼间都已完成运算。
而新知的到来,必须纳入逻辑之内,才可以融入系统。如果本没有路,得重复走,踏出一条来。刻意练习所说的人体改造新建神经元组,出于同样的道理。
4.“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三年一代沟,不是在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更在说世界变化得太快。上个世纪的知识的折旧周期还是5-10年,可以以渐进式的方式迭代,或者不迭代都看不出差别来。
芒格的第十六个心理模型【对比错误反应倾向】(这翻译...)表示,人类感官,是靠对比来捕捉信息的,甚至是认知都是这样运转的。
变化过于微小,是无法觉察的,你只有承受他最终累积到无法忽视的结果。
而另一个惊悚的真相是,事情不会主动变好,但是往往会主动变差。
而现在,很多领域的知识的折旧周期是2-3年,,也就是说,年初学习计划即使动手,年末都要折旧33.3%-50%,甚至不用细思极恐,现实就给你打脸了。
在这种迭代速度上,硬盘容量再大都招架不住信息海啸,不愿意坐以待毙的人必须得终生学习。
时间是个无情的放贷者,成人能用于学习的精力跟注意力往往捉襟见肘,而学习的路径无数条,有些是死路。
你是不会放任自己自寻死路的吧?
5.“每天夜里睡觉的时候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如果你处于间歇性的踌躇满志,持续性的混吃等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焦虑到思维休克;面对死水一潭的现状,束手无策到绝望;就想想这话吧,就只做到这一点就行了,剩下的交给世界。
每天夜里睡觉的时候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这是在个人成长领域应用复利曲线的最浅显的表达。
原本成长就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加上每日的增长率,长期的量变最终会导致质变,漫长蛰伏期后迎来爆发式增长。
你一定见过这个公式:1.01^ 365=37.78
也一定见过这个曲线:
他们说的都是同一回事。
现在是过去的积累,未来是现在的积累。跟你将要创造的未来相比,你的过去不值一提。
不陷入未来的可怕想象中,现在的你关注每日聪明一点点就好,正如过去的你将接力棒交给现在的你,未来的你也将从现在的你中接过接力棒。
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不同的我有不同的任务,现在的你只需专心跑好这一段。
结案陈词
所谓知识,非得最终臣服于你,为你所用,才担当得起知识二字。无法实体化的,再高大上的知识,也不过是脑中的幽灵,耳畔的幻听,嘴边的吹嘘。
但是知识中有这么一类,当你知道的那一瞬间,它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还不到需要做,从此你的世界底色风格都换了(by李笑来)。查理芒格传授的知识属于此列之中。
原书中的真知灼见远非能一句一句摘抄出来解读解构的,要知道,系统化阅读方式本身就是在告诉你原因,最大化适应你的逻辑自洽。
穷查理宝典过去给许多人的创造了新世界,现在也是,未来也将如此。
但最终结果必定还是“我的剑传给能够挥舞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