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8天共读,来到了《庄子》内篇第七应帝王。本以为会出现的“长舒一口气”并没出现,似乎适应了这样的节奏与对话——修道中。
庄子认为的“应帝王”应该做到哪种境界呢,让我们一起读读下面的关键语句和我个人的解读吧: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不自矜不自傲,与万民同与万物同。因此,自然可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庄子反对的是“欺德”,也就是虚伪的、假的道德。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用制度法制强制要求,人们固然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但“孰敢不听”一句反映出了人们内心的不认可,可能敢怒不敢言罢了。所以,圣人之治不是治理人们的外在行为,而是要治理内心,内心正,行为自然正(上位者与下位者皆心正),让他们做适合自己能力的事就一定能成。这句话不正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心不着外物,心气平和,顺万物自然之性,全无私心。这些品德难道不正是孔子所具有的吗?孔子教授学生时,总是因材施教,不正是顺其自然之性!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梁漱溟曾评价孔子: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真是泽被万世,却一直那么虚心。
很尴尬,读完庄子内七篇,我的落脚点竟然落到了孔子身上。不过转念一想,这内七篇哪一篇当中没出现孔子呢?好像只有逍遥游吧。南怀瑾在《庄子南华》中一再强调,庄子看似在贬孔子,实则一直在捧孔子。所以,这个落脚点也算暗合庄子之意。
回想一下读庄子的初心,一是想培育些逍遥豁达之气,二是想学庄子讲故事。讲故事这个目标达成得不太好,但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得了一点点庄子文章之道——展开、扩散、演绎;逍遥豁达之气也还要慢慢培植,觉察是开始,而且,通过庄子共读,仰望庄子,与同行人共修,我的静坐功夫也有了很多收获,更多的“道”还有待领悟和践行;第三个收获,通过共读,正本清源,使我更深地了解了庄子、孔子及其道。因此,在目标上,有未及,也有超出预期——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吧。
嗜欲深而天机浅,嗜欲浅而天机深。就拿孔子和颜回来说,孔子在人之道方面可说得上至人了,而颜回则属于天机深的,世间牵绊少,嗜欲浅,因此也短命死矣,而归于天道了吧。想想自己,起码当前阶段,我属于嗜欲深的,世间牵绊多,但对于庄子描述的心斋、坐忘真是心向往之啊!等我步入老年,牵绊少了的时候,我想我一定会归于佛道的(就是不知道来不来得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