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192。2021-1-15》
今天是庚子己丑癸亥,腊月初三,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
【有德篇】
船山讲解说,这一篇也是"广释《论语》、《孟子》之义",目的是"开示进修之方",他认为这一篇"尤切身心之用",特别适用于实践,"诚学者所宜服膺也",值得用心体会。
有德篇1【"有徳者必有言",能为有也;"志于仁而无恶",能为无也。】
第一句引文典出《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德者,一定会讲道理,但是会讲道理的人,不一定有德。仁者,必定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
第二句引文典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杨伯峻译说,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钱穆讲解说,志,是存心于此的意思。志于仁,就是存心于仁。仁者本于仁、安于仁、居于仁,既使厌恶人,出发点也不是出于恶,仍是出于爱,出于使人改过去恶。
朱熹讲解说,"苟"字,是诚的意思。诚,是毋自欺。志,解为心之所之。意思是说,如果心诚在于仁,就必无为恶之事。杨氏讲解说,人若诚志于仁,虽未必不犯过错,然而必然不会作恶。
船山讲解说,有德者之言,其作用是"垂世立教"。因为立教之言能够"兴起天下",所以,天下有赖于有德者之言,这也是圣贤之所以死而不亡的原因。
"志于仁而无恶",船山讲解说,志于仁的人,"不以己私累天下",即,不因自己有欲望就以理所当然的心态"累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第一,儒家的"己",即"志于仁的己"是有欲望的人,不是后世妖魔化儒学的人断章取义的"去人欲"的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非人。第二,有欲望的人有能力"不以己私累天下",也就是说,有欲望的"己"与天下的关系,并非只有一种无法和解的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船山说,另一种关系是"天下无所损,安而忘之"。忘,是物我两忘,换言之,己私不是罪恶,天下不是理论,己私与天下在物我两忘中和解与融化。这者之间的张力有一共同的归处,叫做安。
船山讲解说,横渠的这句话,对学人的警示可谓到位。我们能够"志于仁"是"能为无"的,否则,"己私"纵欲趋利的话,就算天下"求无其人"却"不得",这种人就是"人类之狼虿也"。虿,音Chai4,蝎子一类的有毒的虫子。
通过这番解读可知,有德者并不是理论化地空谈道德理想的象牙塔里的人,恰恰相反,横渠与船山向我们揭示的是活生生的在世存在者的一种实践的生活。
有徳者必有言。
志于仁而无恶。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