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史上,方外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这方面具丰厚的资源与独特的优势。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岭南道风一向颇盛。罗浮山是道教名山,道教史上著名人物葛洪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历史文人墨客的往来故事及诗文胜迹也所在多是,后人据此编纂的罗浮山志之志就有多种,康熙时辑为《罗浮山志会编》后,仍陆续有增补之作,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道教方面还有一项非常有意思,也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是黄大仙文化。黄大仙即黄初平,原本浙江金华人,不料浙仙粤用,在粤港尤其是香港倍受尊崇,远胜其乡土得道之地,实堪玩味。
佛教方面,广州是禅宗西来初地,“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充分彰显了佛教文化在岭南的历史地位。广东也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出生、剃度与示寂之地,名刹遍布,法源深流。近些年来,相继举办了多次禅宗文化活动,包括两次六祖慧能思想国际研讨会,出版三册《六祖慧能思想研究》(《学术研究》杂志社印行),颇具水准,粲然可观;其中第一册专论“慧能与岭南文化”,更切世用,第三册指向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益于时。行将举的慧能圆寂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必将对宗教及地域文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明末清初以来,格于形势,士大夫逃禅者众,高僧辈出,诗僧辈出,文风鼎盛,蔚为大观,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佛门与院校携手,开始进行文献整理与文化研究工作,引人注目。其中丹霞山别传寺先后与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2002年联合举办了“海云寺与别传历史文化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悲智传响》(钟东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版);2008年联合举办了“纪念函昰禅师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天然之光》(杨权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2年又联合举办了“别传寺建寺40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将出版论文集。与此同时,经过僧俗两界、岭南内外一众学者的共同努力,此一时期至为重要的佛门历史文献——“清初佛门史料丛刊”,也陆续刊行,目前已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和广东旅游出版社刊布了《遍行堂集》、《瞎堂诗集》、《大汕和尚集》、《咸陟堂集》等。但是,如何将这些学术研究与文献整理成果,转化成受众更广的文化成果,是接下来的一项新课题。
因为地理与经济文化传统,岭南在与西方宗教文化接触方面得风气之先,溢出方外传统的方外文化——基督教文化,成为岭南方外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书而可观者,首推吴义雄教授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和《开端与进展——华南基督教史论集》(台北宇宙光出版集团 2006年版);其他也有值得关注的,但多局限于近现代以前,且限于学术研究层面。至于推而及于社会文化层面,则需假以时日,然也未必不是岭南文化建设的新的增长空间。���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