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电影沙龙,带学生看了《Monsters University》,本来是要看《Matchstick Men》,后来觉得色调太灰暗,不适合,临时改掉了。由于第二天要考CET-4/、CET-6,来的学生不是很多,算是做过人数最少的一场,很多还是我在上课带的学生,不过这种情况也让大家的讨论更加持久深入。
关于MU,它的拍摄、配音、动画效果,我都很喜欢,无论影评家和观众有多少比较和吐槽,我觉得这仍旧是一部让我感到惊艳的电影。看完后,学生的反响很好,让我很意外,大家的话题涉及大学、涉及个性、涉及理想、涉及自我、涉及适应、涉及兴趣、涉及能力。。。。。。
关于大学:上了大学才发现,人和人之间是有区别的,而且差别感一定是到了大学才会特别的强烈。初中、高中的我们就像生活在厚厚的蚕茧里,包裹着宽松的校服、厚厚的眼镜、千篇一律的学习生活,万众一心的备考状态,以至于我们无暇去顾及他人和他人的生活。到了大学,破茧而出后才发现,有人天生就是上帝的宠儿,有人天生就是学霸,有人天生有就璀璨的光环,就算是学渣也不妨碍他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有人存在感低,有人木讷内向,有人独来独往,有人喜爱喧嚣;大学就是春天的花圃,百花齐放,各有各的鲜艳,各有各的芬芳。此时,你需要做的只有一点:适应,不断的适应不同的人。如果你是领导者,你只需要确定每个人不同的“形状”,找到机会让他最大限度的膨胀成自己的模样;如果你是实践者,你只需要在做自己的同时,更好的融入团队。只要宽容,就能适应,说起来似乎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如何才能宽容?我的建议是跳出事实本身去看待问题的发生和情绪的产生,理解行为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要无限度的纠缠于片段(eg,他突然不理我,他爱找我茬,他背后说我坏话),而去探寻冰山下更丰富的内容。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值得称赞的,你的心境自然会宽容,适应能力自然会好。
关于共性和个性:我常问周围同事,你觉得90后的学生有什么特点?85%以上的回答都是“自我”。昨晚有学生问,我觉得个性很重要,可是按照自己的心走又得顾忌别人的眼光,担心自己不够合群,要是为了合群,自己又觉得委屈了自己,很矛盾。我想说,这种问题在60、70后身上可能是不会有的,80后身上也没有那么急切的显现,因为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对待个性和共性的时代烙印。上次跟某青椒在聊天时,我们一直在探讨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愈加凸显,个性张扬的愿望更加强烈,谈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谈到了愈加激烈的竞争、谈到物欲横流的发展,谈到了独生子女的成长。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是不是由于物质丰富的时代中,物质化的程度太高,所以自我概念在缺失,甚至除了物质外找不到自我的载体,于是在青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愈加重视追寻自我,即所谓的个性。我以为,个性是年轻人都应该拥有的财产,就像美国的YOLO群体,一辈子只有一次,一定要活出你想要的模样。所谓共性,不过是群体生存法则,是集合的公性质,它的存在仅仅是要求你的个性不要伤人,这也是个性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你自认为的个性伤害到别人,那个性就不是个性,是攻击性了。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想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选择要不要努力,这些都可以成为个性化的内容。你选择的人生同时也会选择你,因为只有你是独一无二的你。
关于兴趣(理想)和能力(现实),给大家画了坐标图,四个象限,四种选择,简洁明了。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遇见想做的跟能做的之间出现差距,如何调整,我想电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当人生的列车开动时,如果你不幸没有及时踏上轨道(苏利文),如果你没有能力赶上疾驰的列车(麦可),not serious,只要你记得自己要去的终点,即使再不易,你也终将到达。
还有很多关于团结、关于人际,关于快乐的理解,就不一一赘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关注到和理解到的东西自然不一。迷茫的时候,疲惫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推荐给大家欢乐的《MU》,简简单单的怪兽世界,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