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不灭原理,基础代谢原理,热量平衡原理、脂肪的分解与合成原理,减肥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就是造成热量缺口。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减肥是舶来语,减肥的方法也是舶来法。这涉及到中外饮食的差异,西方的饮食相对简单一些,以煎、烤、焖为主,蔬菜是做成沙拉的,而且味道都比较淡。
国外的宴会,不管场地布置的多么豪华高档,餐具规格、制式、材质多么讲究,食材的用料多么地道,服务多么到位贴心,出品菜式的色、形方面搭配得多么完美,但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讲究色、香、味、形,烹饪技法煎、炒、烹、炸、焖、溜、熬、炖,主要菜系就有八个之多,一些地方特色菜系就更多了,并且中国没有这么多宗教禁忌,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一道菜往往要经过多种烹饪技法的操作,添加各种调味品,才能出来最后的成品,上桌后可能都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不能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菜“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搭配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西方人做菜是有流程化,标准化的,同一种菜肴只要按流程制作,按照标准配料,出来的成品味道都差不多;但中国菜一般是盐少许,老抽少许,糖适量等等,所以每个等级和地区的厨师对“少许、适量”的掌握是不同的,制作出来的菜肴味道也是不同的。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日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中,淀粉类,蔬菜类占了大多数,肉、蛋、奶等蛋白质类食物的数量还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