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宅,蚝壳屋,以生蚝壳砌墙修筑的住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岭南民居。数百年前,蚝壳墙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并不少见,但如今仅见于福建泉州和广东广州等少数村落中。广州的小洲村曾有多达百余间“蠔宅”,现位于西园三巷9号的蚝壳屋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栋。蚝壳呈鳞状以向下45度的方式整齐垒砌,可以方便雨水下泄,避免雨水浸入内墙,保持室内干爽。蚝壳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蚝壳阴影,从而起到隔热效果,因此蚝壳墙又被成为“凸砖遮阳墙”。蚝壳屋不仅防盗防虫蛀,且冬暖夏凉很适合岭南气候。
■蚝宅·豪宅
说起来,蚝真的很豪,烤生蚝肥美新嫩,“吃货”最爱;古人吃完蚝肉,蚝壳也不能丢,它的用处大着呢,可以拿来炼丹制药,还可以充当建筑材料。
第一次在小洲村里看见蚝壳屋,真是被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征服,一整面山墙,足足有几万个蚝壳,挨挨挤挤,整整齐齐,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亮。有想象力的人站在这堵蚝壳墙前,说不定还能看见蔚蓝色的大海,听见海浪扑打海滩的动听音乐呢。
说蚝很豪,一方面是肯定它的价值,另一方面,其实是对先辈智慧与经验的赞美。不管是用斧子劈开海里岩石上的“蚝山”,还是将蚝壳烧成蛎灰,以弥补南方石灰短缺的不足,或者将几万个蚝壳密密麻麻嵌在墙体上,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技艺,肯定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一代代传承下来,值得大大的自豪。
据史料记载,关于岭南蚝壳墙的记录,最早也出现在《岭表录异》中。刘恂说,唐末有一个名叫卢循的江洋大盗,在广州盘踞了一阵,被打败后,一众人等逃到附近的海岛上,以烤生蚝为主食,吃剩的蚝壳用来盖房子,遮风挡雨。可惜古代文人没有写真,单看刘恂的文字,想象不出最初的蚝壳屋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过,海盗也不会多在意居住舒适度,有酒喝,有烤生蚝吃,还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住,他们应该是快乐无比了。
我们现在一些古村落里看到的蚝壳屋,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生蚝养殖技术已经成熟,蚝壳越来越多,此外,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古广州本身是从海里升起来的,老百姓拿起铁锹,往地下一挖,就能挖出大量蚝化石,蚝肉早没了,只剩下坚硬的蚝壳,在地下绵延不断,用来盖房子最好。
从宋代到明清,蚝壳屋成为广州城里城外的一道独特风景。数万只蚝壳密密匝匝,形成一堵堵高耸的蚝壳墙,坚硬无比,哪个盗贼敢冒险往上爬,很可能被割得一手血,有很好的防盗功能;广州炎夏多雨,蚝壳可以承接雨水,待雨后艳阳高照,蚝壳里的雨水蒸发,就有降温的效果,几万只蚝壳“协同努力”,简直像一台“天然空调”。总之,蚝壳屋不仅高颜值,而且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实在是古代广州人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一大建筑范例。
蚝壳屋颜值高,又好住,但要扶几万个蚝壳“上墙”,可真是不容易的技术活,对工匠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据资料记载,明清技艺娴熟的工匠,用红糖、蛎灰等当“粘合剂”,将几万只生蚝,一只只“粘”到墙上,一半埋进墙体,一半露出外面,墙壁砌成后,不管用多大的力气去推,蚝壳纹丝不动。
事实上,黄埔古村、小洲村、沙湾镇等地的一些大屋,多有几百年的历史,蚝壳墙依然光洁明亮,历经岁月冲刷而容颜不改,让人欣赏其颜值的同时,深切地体会了“工匠精神”这四个字的厚重内涵。
■海石·海不枯石不烂
与古代的蚝壳墙相似,据报道,作为有机环保新产品,Newtab-22公司利用从海鲜和水产养殖业打捞出来的废贝壳,开发出一种类似混凝土的可持续材料。这种材料被命名为"海石"(Sea Stone),是将贝壳磨碎后再与天然无毒的粘合剂结合而成,这赋予了海石一种类似水磨石的美感。
据Newtab-22介绍,在小型产品的设计中,海石可以成为混凝土的可持续替代品,因为贝壳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也就是石灰石,而石灰石是用来制造水泥的,而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每年有700万吨贝壳被丢弃,新技术将帮助缓解海产品行业的浪费问题。
该公司解释说:“即使有部分贝壳被回收用作肥料,但大多数仍被扔在垃圾填埋场或海滩上。剩下的废弃贝壳根本没有被清理干净,它们在海滩附近堆积了很长一段时间,腐烂后会造成气味污染并长期污染周围的环境。”
“我们希望使用废弃的贝壳来制造在环境和经济上可持续的材料,而不是加剧世界垃圾问题。”
制作海石的过程包括-磨碎贝壳并将其与天然粘合剂混合,然后将它们添加到模具中,使其固化成类似混凝土的形状。
这种方法目前是以手工操作,以避免使用热、电和化学处理,并确保该过程尽可能环保、可持续️且负担得起。
■从古至今,大自然的馈赠,劳动人民的智慧,构建了我们美好丰富的生活基础。
现在我们已很难想象人们在水泥、混凝土到来之前的时代是如何生活,但更难想象的是,被垃圾和污染所主宰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人类想要持续生存、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少浪费并创造健康、生产性的环境。
我们人类应该好好珍惜自然资源,发挥智慧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