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要进行《丑小鸭》的共读了,我一度被自己憋得有种上不来气的感觉——我想找一个突破口,即能让孩子们从熟悉的童话故事里找到新的兴趣点,又能牵引着孩子们进入作品本身,为后续的推留下伏笔。
经过数日的自我设计与自我推翻的搏斗,我选定了从题目的题眼“丑”字入手。
(一)看各个版本丑小鸭故事的插图与封面,看看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
从图片入手,就降低了文本讲解的难度,也可以从视觉上给孩子以冲击,从第一印象上直接观察主人公,建立与主人公之间的感情链接。
其次,孩子们对《丑小鸭》的故事都有大概了解,都有泛泛地认知——它丑。可究竟丑在哪里,可能每个孩子都没有具体想过。因为文本中也没有用太多的文字去描述小鸭子的丑陋。更多地是第三者的评价。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观察图片既是对“丑”的一种直观了解,也是对“丑”的各种质疑。而这种质疑,才是我最想要的。
(二)找一找故事中,是怎么写出“丑小鸭”的丑的?
有了图片的直观了解,或者存疑,我们就可以开始对文字的探寻了。在朗读、分角色读等环节的开展下,让孩子通过读,去和作者聊聊天,在作者的文字中验证自己的答案。那么,验证的过程不就是孩子肯定自我、走进作者、打开《丑小鸭》之旅的良机么?
答案在我的预设中,是单一的,因为作者写它丑的字句,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观察图片时产生的疑虑,正好是我要点播的地方——到底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丑小鸭”很丑呢?
以此,引领孩子感受丑小鸭的悲惨境遇。为后续故事做铺垫,也为丑小鸭在悲惨境遇里的选择做反衬强调。
(三)与主人公共情
丑小鸭的丑,是源自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庞大惹眼以及周围人的议论评价……那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有没有丑小鸭式的人物呢?
当然是有的。《丑小鸭》的作者安徒生先生,就是一只典型的“丑小鸭”。那么我们自己呢?会不会也有与众不同、但不为外人所认同的特点呢?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丑”,又如何破除这种“丑”呢?
我想,后续的推进课,主题讨论课,剧本学习,角色竞演和童话剧排练等等环节,一定可以给小毛竹教室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带给他们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
愿世界经典著作《丑小鸭》,可以为我们格兰德小学小毛竹教室的小毛竹们的成长,开启一扇独一无二的文学之窗,点缀些许未知探索的明亮之光,铸就一条不平凡的成长之路!!!
心怀美好和期待,开启明天的《丑小鸭》共读之课吧~
晚安,我亲爱的小毛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