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第一章:经典小说篇——干国祥老师讲授的《凡卡》一课,受益匪浅,折服于干国祥老师的文本解读,尤其是独特的教材剪裁方法,还有干老师巧妙的课堂设计,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和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课堂开始,干老师首先出示课文插图(那个九岁的男孩儿凡卡·茹科夫,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给爷爷写信。)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从“凡卡写信。”到“凡卡在城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信。”,引发疑问:“在城里做学徒的凡卡,给在乡下的爷爷写了一封怎样的信?”学生讨论分享后教师投出一个答案:“在城里做在鞋匠学徒,生活的非常艰难,生活不下去了的凡卡,给乡下的爷爷写了一封……求救信。”到底是一封怎样的信呢?等到我们的课结束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从简单到具体,加定语,状语,融入课文内容,并留有悬念,吸引学生急切的去理解课文。
借助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情感。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故事情节让学生体会凡卡的心情,在学生和凡卡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同时,指导朗读,达到了朗读的最佳效果。干老师在反思中这样说:“我总以为,如果在语言文学(包括结构,修辞等)的教学教学上路子走对了,文章做足了,那么情感和思想往往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因此从平淡的叙述到强烈的对比,到意想不到的悲惨结局,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凡卡命运的真切同情)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到高潮的。”
结尾让学生展开想象:对凡卡的未来,你想说什么?“凡卡的两个出路,一种是死掉,一种是和那些小伙计一样损人利己。这些小伙计最初也和你卡一样,被迫来到莫斯科生活。但是日子久了,他们也渐渐习惯了那种生活变得麻木,变得阴冷与狡诈,不仅是自己麻木了,还去欺负跟自己一样命苦的人。”“在城里做在鞋匠学徒,生活的非常艰难,生活不下去了的凡卡,给乡下的爷爷写了一封……求救信。”了解完文本,干老师让同学们把省略号填充上。最后结合山西黑煤窑事件,告诫同学们:不做“凡卡”。不做奴役“凡卡”的“主人”。对让“凡卡”过着痛苦生活的社会,坚决的说:不。
最后,干老师深情充满期待的说,希望未来的世界,连冬天也能够像这样美丽。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
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天空洒满了快活的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在学生轻轻的朗读中,一幅纯净的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一节丰盛的课堂盛宴里,以一幅优美的画面结束。这就是干老师的巧妙所在,令人折服,让我们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