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后,来京城复工,隔离期间某个晚上,看完《20岁光阴不再来》的TED演讲,我打开电脑里的日记浏览起来。几百篇文章,记录了七年的片段。
20岁的我,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登上去往大洋彼岸的飞机,启航时满心激荡,期待人生丰富多彩,冥冥中笃信,多年后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七年的青春,的确丰富多彩。美剧里的场景、人物纷纷搬入现实,看到的世界、遇见的人,也徐徐住进记忆。我无法在这描摹过去经历如何,它所需篇幅必定繁长,且于他人有何价值,怕也道不出一二。
眼睛看电脑有些乏,我抬头面向窗外,街道上的灯光和车嚷声提醒我,二十几岁的时光远去了,时光里的世界和人大多留在了大洋彼岸。
幸运之处在于,这段青春是姿彩的。
只是,多年后的我,并没有成为想象中的样子,甚至,我已经忘记她想成为谁。
街道上一辆开着大灯的车快速驶过,我看见玻璃窗倒映过来的人脸,眼角挂着泪。
回国的两年里,不是没有苦闷过,只不过,这是第一次有“绝望”之感爬上心头。
大学时候看《肖申克的救赎》,安迪说,希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那时我深信不疑这种美好会永远伴随我。
许是十几岁的时候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上了名校,去了国外,便以为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也错误地认为任何事只要努力都一定能够实现。
可现在,不过近十年时光,我不得不承认,美好容易流失。
当下的我,每每看到别人的生活,再和爸妈讨论起自己的未来时,已经越来越不敢讲,我会有很好的未来。
我拿不出证据。我只有他人幸福生活的证据。
时间一天天,一月月地过去,家人为我的未来着急。我有时觉得自己失败,让别人失望,也让自己沮丧。
诺大的世界,辗转几个城市,我却还是不知在哪安定自己飞扬又跋扈的心。
无论如何,亲人的关怀让我增添了恐慌。我开始接触一些人,自己认识的,或者其他人介绍的。
一旦有点小进展,家人比我还要高兴,我终于在“进步”了。他们愉快的面容,让我一方面内心宽慰,一方面又丝丝悲凉:我呢,我高兴吗。
说实话,我不知道。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意思是重复的失败或惩罚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一种对现实无望的心理状态。这一循环过程为:期待,失望,再期待,又失望......绝望,不再期待。
在如今这个年纪、这般环境下,面对爱情,我貌似患上了这种“习得性无助”。
我晓得有些人的关系幸福美满,然而鲁迅先生讲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他人爱情的欢,并不意味着我也能有美好的感情。
知乎心理学大V李松蔚在介绍其新课时强调,任何关系里,你要先学会失望。想必就是让我这样的人认清现实。
这份现实,二十岁的我,不曾深刻感知到。那时的我一味好强,想要最美丽的爱情和最厉害的事业,天真地以为这些必定会在未来实现。
终于,曾经的未来到来,两者都与我形同陌路。
与此同时,我错过了20岁改变自己的最好时机,陷入“得到不想要,想要得不到”的怪圈中。
是我还不够努力吗,也许并不是,是现实本身就没有承诺努力能得到一切。
我有时会反思过往,假如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是不是离愿望更近。比如,不出国,或者,出国不回来,又或者,回国去另一个城市......
但,人生只有后果和结果,没有如果。
《武林外传》里,遇到不如意的境况时,佟掌柜总爱说:我悔啊,我当初就不应该嫁过来,不嫁过来我......
在第40集,宁财神开始架空现实的想象,重新给主角们安排了假设的人生:
佟湘玉的相公莫小宝真的没有死;
白展堂真的去做郎中;
李大嘴真的去做捕快兼娄知县的侄子;
吕秀才真的去经营客栈......
可结果,
佟湘玉不爱她老公,仍想和白展堂私奔;
没有武功的郎中白展堂手无缚鸡之力,无法捍卫自己的幸福;
李大嘴变成捕快,借着知县侄子的身份鱼肉乡里被捕;
吕秀才专心经营客栈,却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
原来,人生就算重来一次,结果也并非如意。
宁财神借佟掌柜的口传达,“即使没有那些如果,我的生活也很充实很快乐。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如果一不开心,就寄希望于‘如果当初’,那你永远也不会开心。”
逝去的已经成为过往,人生的选择里,本就是得失并存,拿起一样,就要放下另一样。
正如杨绛先生总结,“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其实,二十出头我就看过《20岁光阴不再来》,但那段青春依然按当初的方式度过,我也依然成为了现在的我。
青春也好,机会也罢,那错过的,便是注定要错过的。
在此,借用曾文正公的一番话,致你我无处安放的青春:
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既过不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