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感谢张司令老师那么用心地分享自己阅读的经验,而且讲解的阅读方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在课程里的细心讲解中,声音有些沙哑,但磁性十足,这份坚持让我多了一分感动。
我喜欢看书,这应该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放假或者有空闲的时候捧着一本书沉醉于书中的故事情节中去,随着主人公喜怒哀乐。如老师说的,喜欢看书就一定会喜欢写点东西,至少在学校学习期间,作业写得还好。
然而,喜欢看书,只是在看而已,随心所欲地看,没有目标更没有计划。那时候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特别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甚至看了好几遍,里面的功夫“降龙十八掌”更是记得每一招的名称,后来又喜欢看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朱自清《背影》。也喜欢《故事会》《青年文摘》这些杂志,当然我只看里面自己喜欢的文章,没有去了解作者的背景或者是创作思路,因为杂志上一般也没有作者简介。还有就是徐志摩的诗,比如《再别康桥》,里面那优美的诗词:轻轻原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只为让自己读着开心,沉浸美丽的诗情画意之中。
讲述以上,只是说明我阅读的随性,没有去深研一篇文章作者的立意,背景。
张司令老师在课中把阅读归纳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横向阅读
老师的起点比较高,直接瞄准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比如《人世间》《白鹿原》等等。听到这里我就在心里盘点自己看过几本获奖的书籍,可是非常汗颜,好像,应该真的没有读过。后面也要阅读一下大家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
不过还好,至少现在有跟读迟子健老师的作品《炖马靴》,不至于差得太离谱。
第二阶段——纵向阅读阶段(垂直阅读)
我的理解就是给自己写作定位,对接近自己要写的题材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学习。而这些还不够,还要通过作品的理解去追随老师的脚步,从深层次读懂老师写作的初衷,表达的情怀,能读懂这些反过来又是自身能力的提升。
因此,我下一阶段变选择性阅读,从阅读中找到不足之处,加以进步,要更有目的性地读写。比如老师说的几位作家的书籍。
第三,确定自己的风格。这点不容易,但老师教导肯定不会错。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也在问自己到底要写什么,进简书二百多天,看一种文体,模仿一种。有诗,话剧,小说,散文都有学着写一点。现在觉得还是静下心学习散文与小说,但是在题材上面还是找不到北。
现在感觉写东西反而不如刚开始那么有灵感,有时为了日更写什么烦恼,有时写出来了,又觉得惨不忍睹,直接做了废稿。
所以增加阅读量,如何阅读,是我打开瓶颈的关键。
相信通过张司令老师第二课学习,我觉得更明确一些,心中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