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识到心感到安然并且懂得珍惜这份安然的时候,我是因为之前有过很深的匮乏与不安的感受。我整个的能量状态往往是在不断流失以及耗竭的。于是我会非常渴望能够找到能理解我的人,找到知音、知己,找到和我相似的人,找到和我对这个世界理解方向类似的人,找到我的族群、我的归属。我便踏上这样处在匮乏感中的寻求之路,机缘巧合的指引下,我找到了哲思、佛学、灵性修行等有关道路。
刚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的确是因为善好的因缘。以前不知道怎么会在平板上下载了佛经有关的APP,会去看一看,念一念,不过那时候其实是很看不懂的,但有的时候又似乎能够领会到一句两句。再往前是比如初中有听到一两句佛偈,会有一点触动的感受,就记得比较深。初中那会意识比较朦胧,也不自觉接触到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那时候也是看不懂的哇,但是看了这部就有一种茫茫然地受到很深召唤的感觉,有些东西在我体内突然被唤醒一般。我就神神叨叨模仿里面的场景,在操场心很静的时候,我屏住呼吸在心里边说,风大一点吧,恰好风大了,又说风小一点吧,恰好风真的小了。我觉得这种物与人的感觉很神奇美妙,不过我想应该只是巧合之类的,但那种实验的心情确实是明亮的,有某些神妙的感受被细腻地放大了。
后来高中经历一些痛苦转化时,有一次看到同桌抄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短短一段,我觉得神奇,问她这是什么,她说这个让人清净,她烦的时候抄一抄用的。我拿来读,还是不懂,但也觉得心生欢喜与触动,于是也手抄一份放着,后来很久,我抄了很多遍的时候,也试图理解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最初那种看似不经意的遇见,原来是这么神妙的开头。而且后来我和同桌毕业多年也依旧是很好的朋友了。因缘这种东西,的确得顺着去,那是最好的。
再后来大学,我有意识会去听佛经佛乐,看一些比如林清玄、李叔同等人的课外书。苏州寺庙多也会去逛寺庙,于是潜移默化就也被熏陶了不少,心里也很被这些善缘所感动。这时候其实我已经忘了我要寻找知音知己,寻找归属与族群的事儿了。高中及以前看的课外书相对受限很多,大学就不一样了,本来就是学中文的,时间又多,教授老师们也很好很鼓励我们看书,于是就补基础一样看各种各样感兴趣的书。大一那时候还看到周国平,他引用苏格拉底一句“未经审视的人生没有价值”做标题,直接就像当头一棒打过来,我就看他的文章做哲学入门一样,很想探究下去。但似乎一两本市面上比较热门的他的书看过后,看周国平先生已经很不能使我满足。
我就开始看灵修有关,和神秘类有关的一些文章书籍,接触到《灵性的觉醒》《与神对话》《灵性科学入门》《超越生死门》这样的书,后来接触到《阿米来自星星的小孩》等书,都很使我感动,往往有一种畅通感,有些时候还有狂喜的感受,像是和天地万物连成了一体,明白了最终的真理一般。我甚至看到停下来狂喜地流眼泪,心里非常感恩与敞亮,那时候看书经常有高峰体验一样的感受,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追求了解更多。很后来有善良的小姐姐告诉我,这应该是我福德积累来的善缘,我就更加觉得因缘的不可思议,一些看似平常简单的细节背后其实藏着巨大的因果变换。
各种书籍的知识使我沉浸,幸亏遇上的也是正念修行的一些教导,提供的还是比较正规安全的道路,使得我不至于走偏去追求神通迷信或者过于脱离现实。于是有了这些知识的指引,我开始不断内观也不断反观我的生活状态。我有段时间感到了一种头脑理解和切实行动的巨大落差,一种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巨大鸿沟。比如我甚至觉得我明白了一些无上甚深的道理,但是有的时候和宿友拌了嘴还会很不高兴,我就突然停下来问,为什么我明明知道了这么多真理,我还会因为小事如此痛苦? 我知道要觉知,可是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对?
我有时候感到与周遭一切的格格不入,我头脑理解的那么多看起来伟大的真理,我感受上体验到的那么多深刻的感受仿佛都像玩笑一样不堪一击。我觉得灵修这个领域太少人接触了。我那时候写东西和关注的一些网络信息,也似乎显示,几乎没有人对这些感兴趣。有的时候走在路上,我感到一种很深的孤独把我包围,周围都是人,我也和他们说话玩耍,但我还是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我知道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我并不抗拒。我那时候觉得日常的琐碎看起来都像虚幻的游戏,我感觉一切都很假、虚幻不实。我也不想去找什么归属和族群了,因为我觉得很可能没有。虽然有的时候生活中的朋友老师亲人也常常会给我温暖和美丽的感受,但我还是会觉得孤独,虽然也不算很难受。
有一次和朋友们在饭堂排着队的时候,我却很难受,难受到我几乎要冲出饭堂,不想明白就不想吃饭了。我那段时间意识到了神的美好,神圣的超越与包容。在饭堂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到,上帝和大便该怎么解释。毕竟上帝的如此圣洁,神在一切之中,那么神也在大便里?我简直觉得这很搞笑也很矛盾,把大便和上帝放在一起,有辱神圣感。但我不敢进行回答,我觉得太难受了,神为什么要创造肮脏、黑暗?神这么美好,怎么会创造有大便的世界?于是又回到我之前以为我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现在看来这一次次痛苦的重新追问,却是我不断地在深化理解的过程。现在看来,一切的确都是如此感恩的。后来我看的书愈多,独自思考地愈多,写的愈多,我愈经常有清晰的感觉,也愈来愈喜乐平安,感到一切的既平常又非凡,也不断自我调整,使得头脑理解与实践相合。这样的比较长期的安然内心状态,使我完全没有念头要去刻意找族群和归属了,反而很随遇而安地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非常使我共鸣,心安的地方,就是故乡,处处都可以是故乡,只要心安。
决定考中国哲学的时候,我发现灵修是简化了的相对通俗的教导,而哲学里面财宝也很丰盛,我甚至想以哲学、心理学这些看起来比较科学的当代学科,去发现灵修的身影,验证灵修的教导,同时也在一点一滴试图实际修行,去觉知、静心、冥想,也尝试过抄经、瑜伽、打坐。在这样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我偶然(也许是必然能量吸引)发现有很多同类人也在做相似的灵魂追求,发现一大堆资料像我奔涌而来。以前我以为的只有我一个人,或者人很少,原来不过是我连门都没看到的假相。又是机缘巧合或者说命中注定的能量匹配,使得我结识了重要的相似的朋友,于是我接触到愈来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全新世界,认识愈来愈多共同道路的人。我想归属和族群,原来是不找自来的,顺其自然自个儿精进,到了机缘也就出现了。当然真正于灵魂层面更为相似的还是少的,但走在这宽宽大路上的同修们,可就多了,不止一群了。
感恩这一路的学习过程以及遇见,感恩我的灵魂家人们,感恩和我相似的族群,感恩一切相连的有情众生。我是一,也是多,而多成就了我更为圆满的一。
我得记住才是,为了我灵魂的课题,一切体验都是值得的,我愿意成长,愿意一步步自己跋涉,无悔。我依旧这样说,我不是因生存来到这里,不是为超过什么人,不是为了让人羡慕赞赏认同而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寻找和我类似的存有而来到这里,我是为了最高的灵魂课业,而这样细碎地体验着、创造着、跌倒着、前进着。二元对立的世界,是灵魂很好的道场。我便安在此处了,安在我的故土,安然于我知道我不用刻意去寻找而一直与我相连的族群、归属中。我感恩,但不寻找。
贰零壹捌。贰。贰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