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七展厅,以“黄土 黄河 黄帝”为主题的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展览开幕。这里汇集了陕西省、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等13家博物馆的180多件珍贵文物和相关展品——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北麓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穿越过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大平原。最后,注入渤海。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肥沃丰饶的黄土地,给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共同体,推动最初中国的演进历程,奠定中国社会的发展格局,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如今,黄河沿线的九省、自治区联合举办这个展览,梳理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形成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对诸多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早在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西侯度人”就已经在黄河流域生活。从此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河套人等古人类相继在黄土高原地区繁衍生息。
这里展示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包括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等类型,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黄河岸边的水洞沟遗址。这里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23年,大量古人类的活动遗存被发现,证实了水洞沟是早期现代人在东亚迁徙、扩散和技术交流的重要驻足地,被刘东生先生誉为“中国旧石器考古文艺复兴”的标志。
距今10000年之际,在黄河流域的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中游、下游都形成不同类型的考古学文化,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提高,人们开始能够制作出来各种各样精美的陶器。这里展出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兽形壶,夹砂红陶,通体磨光。它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物,集实用性和仿生艺术于一体,使用方便,造型美观;这里展出大量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在泥质红陶的表面,以黑彩绘花纹为主,形成复杂的几何纹,包括涡旋纹、圆圈纹、锯齿纹、钩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带状网纹等。
距今5000年之际,在黄河流域范围内,进入黄帝的传说时代。相传,黄帝是原始部落联盟首领,创造文字、制定历律、制造丝帛、发明指南针等。同时,开疆拓土,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让黄帝成为中华民族记忆中共同的祖先,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寨街道杨官寨村,紧邻着泾渭三角洲,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这里是距今5800年至4800年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中心性聚落之一,遗址已经呈现早期都邑的雏形,表现出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提高,标志着早期文明发展的高度,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吻合。
距今4000多年前,在黄河流域中游,大禹建立起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部族与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朝,建立周朝。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兴盛,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里展出的商代亚醜钺,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苏埠屯1号墓,呈长方形,肩部双穿,镂空人面,环目阔嘴;这里展出的西周貘尊,出土于山西省绛县横水倗国墓地,短颈圆眼,四足粗壮,背部有盖,通体鳞纹;这里还展出了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师zai鼎和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村出土的春秋蟠虺纹鼎,体型硕大,气势恢宏。
进入历史时期以后,黄河流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发展背景,使得各地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陇文化、河套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
河湟地区指青海省东部黄河与湟水河、大通河之间的谷地,当地古羌戎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主,不断吸收着游牧文明和西域文明;河陇地区地跨甘肃、青海和宁夏,成为连接东方和西方经济、华夏民族和中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河套地区指黄河的大“几”字弯周围,包括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区,兼具草原游牧和农耕文明的经济文化形态;三晋地区专指山西省,边塞与游牧民族相处,成为民族融合的熔炉;关中地区指陕西省渭河冲积的平原,周秦汉唐,文化灿烂;河洛地区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齐鲁地区专指山东省,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注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在一起。
在黄河流域分布着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产生了协和万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理念。九曲黄河,万仞黄土,初祖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塑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