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列出四条做到深度工作需要遵守的准则:
1、工作要深入
2、拥抱无聊
3、远离社交媒体
4、摒弃浮浅
本次我们来介绍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工作要深入”章节的开始从现实案例中反映出妨碍深度工作的重要事实: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正如将注意力转移到浮浅事务上(如翻看手机、从事机械重复工作等)的冲动会不断的消耗你的意志力一般。因此深度工作不能只有良好的意图,也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工作习惯和固定程序将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由此本节引入了6种策略来为深度工作模式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
策略一: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不同职业的人因所处环境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哲学来完成深度工作,这一点不仅与自身的自控能力有关,更与你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
(一)禁欲主义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适用于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工作;
(二)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像禁欲主义者一样工作,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的事情。为了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
(三)节奏哲学:或许是最适合绝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深度工作哲学,这种哲学通过将深度工作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来轻松启动深度工作,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90分钟。书中给出两种实现节奏哲学的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它的基本原理,所用媒介并不一定相同):
1、链条法:这个方案核心在于每天都做并且找一种简单方法提醒你做。书中的方案是每天完成深度工作后在日历上画上大红 X(此处安利Timing App,时间管理好伙伴);
2、设定一个启动时间:这个方案核心在于固定时间启动深度工作,减少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书中给出的方案是固定每天早上2小时左右的时间做深度工作。;
(四)新闻记者哲学:指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这种哲学很有意思也很吸引人,但对于深度工作的新手来说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采用这种哲学需要在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且将会成功,最好是在已取得职业成就的基础之上。
上述前两种哲学不具备普适意义,因此书的作者最后介绍了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在每周开始的时候制定计划,决定一周的哪些时候要深度工作,然后再在每天开始的时候根据需要调整决定。既降低了节奏哲学中对固定时间的要求(深度工作的专家每天可以完成四个小时的深度工作,而每天都找到四个小时完全不受打扰的时间还是比较困难的),又可以比新闻记者哲学保留更多的心理能量保持深度状态。
策略二:习惯化
在确立了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之后,为达到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需要做如下的事情:
培养自己严格内化的习惯,使自己有条不紊:合理设置每日的起居时间、工作习惯,甚至衣着、生活和办公物品的摆设等。而培养深度工作习惯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入手:
(一)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深度工作的场所)
(二)工作开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规则和程序)
(三)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策略三:大手笔
用大手笔的方式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这个理念很简单:即为了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对周遭惯常环境作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观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进而降低了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为之注入激励和能量。
当然,作者也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证明并非是环境的变化实现了深度工作,而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工作的心理将深度目标推向了心理上优先的位置,从而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
策略四:不要独立工作
对于创造性工作而言,深度工作不等于独立工作,协作式的深度工作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白板效应,激发偶然创造力。不过协作式工作中要把握两个方针:
(一)不要扰乱心神。对于需要深度思钻研的工作和迸发灵感的工作,要分别优化每一方面的努力,不要将目标混作一团。
(二)尝试在工作中与人交流思路。(1+1>2)
策略五:像经商一样执行
本条策略借鉴了《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中的经商 4DX 原则:
(一)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在深度工作时间里追求少数几个雄心勃勃的成果;
(二)抓住引领性指标: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三)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显示当前的深度工作时间,最好是人工制品。同时作者会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结点做特殊标记,这样有助于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工作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
(四)定期问责:保持专注于引领性指标的最后一步便是节律性地回顾、分享研究成果,邀请其他参与者对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予以评价,以确保工作效果被人感知,自己得到反馈。(执行的真正实现)
策略六:图安逸
“图安逸”具体做法是:工作日结束到第二天工作开始前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如果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工作,就加一下班。这样做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安逸时光有助于提高洞察力:无意识思维理论——在需要严格规则应用的决策中,必须要采用有意识思维;对于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之处,甚至存在矛盾和约束条件的决策,无意识思维或许更合适。
(二)安逸时光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注意力复原理论(ART)——注意力既然会被深度工作消耗,就需要在自然中度过时光来恢复。
(三)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成功使用这条策略必须遵守一项关键承诺:制订一套严格的停工流程。停工流程要确保每一项未完成的任务、目标和项目都得到回顾,而且每一项你都确认过,并将它们归类为:(1)有计划确信可以完成或(2)保存起来需要时取用。这整个过程要如算法般严谨,并在流程结束时设置仪式性的信号(如:”停工完成!”)。
这项仪式将你的头脑从每时每刻都要追踪这些工作的职责中解放出来——你的完工仪式接过了大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