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1工作要深入
假设专注工作90分钟,然后休息90分钟,如此循环两到三次,就达到了大脑一天专注工作的极限,4小时左右。
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浮浅事物上的冲动,是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欲望是一种常态,但是人们往往低估了自己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也就是不仅仅依靠自己觉得或者想要计划如何,而是要切实的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一、首先要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
1、禁欲主义哲学。比如不用电子邮箱,独自隐居等。《飞越修道院》作者斯蒂芬森就采用的这种。
2、双峰哲学。这种哲学认为深度工作可以得到极端的产出,但只有主体在这项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真正的突破也是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实现。深度工作最小单位时间为一整天。
3、这种哲学将个人时间明确分成两块,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工作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样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这种深度和开放时间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以周为单位,每周4天深度工作,其他的为开放时间。很多学术人员会在夏季完成大部分深度工作。
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性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心理学家荣格就采用的是这种。这种也很适合我目前想要出一个专业系列课程的需求。
事实上,人们会尊重你的隐身选择,只要你能决定离开的时间并且广泛告知,其他时间你很容易联系得到就可以。
3、节奏哲学。这种哲学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需要要投入精力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或者何时需要进入到深度状态。最小深度工作时间为90分钟。
可以每天在日历上画X作为视觉辅助工具,用这个方式做一个启动。连续的画×也会激发动力和成就感。也可以每天固定某一个时间做为深度工作时间,比如选择早上完成4~5页学术论文的写作。目前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固定1小时英语学习,并且在完成后打钩,哈,看来是不自觉中已经在使用节奏哲学的日程安排咯。
4、新闻记者哲学。是一种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以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但是不太适合深度工作的新手。因为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是自然得来的,没有经过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自己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而且还需要执行者坚信自己所做的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
综上,选择哪一种或者几种方法,取决于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在此类日程安排方面的自控能力。
二、习惯化
想要使得深入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要养成习惯,将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轻松进入状态并且保持更长的时间。
1、你将在哪里工作,工作多久?首先,需要指定一个特定场所,比如图书馆或者某个房间,或者将办公室桌面清理好外面挂个免扰的牌子。其次是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比如90分钟。
2、开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设定工作量和工作原则,比如不能看手机,必须完成多少字文章等等。否则你的头脑就要不断审视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评估自己深度是否足够,造成对意志力不必要的浪费。
3、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主要是指身体上的支持,比如提前准备好咖啡、热水,保持能量的食物。如果是一天为单位的深度工作,还可以包括散步这样轻度的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一旦你培养出了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是极为深远。
三、要有大手笔
这个策略很有效: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再加上客观的精力或者金钱的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也就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观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会降低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且注入激励和能量。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完成《死亡圣器》的时候,就搬进了一家豪华酒店。还有人专程坐一趟东京往返的飞机,花了4000美元飞30个小时,写了一路完成手稿等等。
这些例子的成果,并不仅仅靠环境的改变而实现,主导力量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任务的心力。买机票、住酒店这些举动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地位,有助于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有时候,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四、不要独自工作
这里强调的是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取协作的方式。注意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这种方式适合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创新类的。
五、像经商一样执行
在职业世界中,了解“什么”和“如何”的区别非常重要。《高效能认识的执行4原则》在深度工作习惯培养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1、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反而完成的越少。”要事优先,一个时期阶段针对一个主题任务,集中突破,一是容易见成效,另外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2、抓住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示指使目标实现的一些行为、方法、数据等,它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短期内可以控制的行为上,并且对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在深度工作中,引领性指标就是: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时间。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可以制造一种竞争分氛围,使得更加专注于这个目标,还可以强化动机。在深度工作中,可以用卡片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这样一是可以从本能的层面,将累计的深度工作时长和实在的工作结果相关联。二是可以校准个人对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可以激励自己每周挤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
这里我想到自己最近的例子。学英语的话,每天早上安排了记50个单词和熟读一篇文章。通过打卡和记录,发现各需要30分钟左右,随着单词量和朗读流利度的增加,目前总时长由一个小时变成了50分钟左右。如果早上没有来得及完成,有其他时间的时候,心里会本能的反应出记单词需要20多分钟,现在是不是可以开始做。但是写作的计划只是在执行,并没有做记录,有空就写,已经连续几次动笔就超过了自己原先预期的时间。再想动笔的时候,就拖延拖延,想着等到有空再写,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到底我现在写,有20分钟一个小时的空闲能不能完成?或者说我的目标是要写完,那么我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安排在什么时候?因此,启动计分板应该对我来说也非常实用。比如专注的打字20分钟能写多少字。或者完成一篇文章后,记录总的用时。这样就会对后面的安排作出更好的计划。
4、定期问责。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糟糕的一周,并且找出能确保未来得到好分数的办法。这样,就可以不断的调整日程计划,大幅度增加深度工作的时间。之前英语的学习,由于工作上有活动,感觉停了几次,结果一看记录,实际停的次数至少是感觉的一倍以上。所以再次列计划是,国庆期间依旧列入计划,只是在计划中安排了2天的休息,因此,很好的完成了计划。一是没有愧疚和懊恼,二是节后继续,蛮有动力的去轻松完成。
5、图安逸。
比如在工作日结束之后,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对工作问题的担忧。因为闲散安逸的时光对于大脑来说是比必不可少的,完成深度工作需要定期放松大脑。
这样做的有以下三个原因:
(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高洞察力。因为在有意识头脑休息的时候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因此,对于那些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甚至存在矛盾的决策时,无意识的思维或许适合找出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
(2)安逸时光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研究注意力的结果表明,保持专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这种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专注就很困难。但是只要你能停下相应的活动一段时间,自主性引导注意力的能力是可以得到复原的。在自然中行走、与朋友交谈、和孩子玩耍等,都可以。
(3)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前面也提过,对于专家而言,一天中最长4个小时高度专注的时间,新手一般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如果你的日常安排足够合理,工作时间应该就已经达到了一天深度工作的极限了,在夜里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到有效的深度工作了,因此,也不会是高价值产出的活动。
那么,如何来保持每个工作日都有一个严格的终结点,让我们享受安逸时光呢?
(1)首先,接受这个承诺:一旦工作日终了,就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再小的也不可以。
(2)其次,要有一套严格的停工流程。先回顾一天的工作,确认是否有计划确信可以完成,或者可以保存到某个地方等合适的时候再完成。
(3)都确认好之后,要说出一句预设的短语,表明完成。比如说:“我都完成啦,下班啦!”
这个仪式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你的大脑从每时每刻都要追踪这些工作的职责中解救出来——你的完工仪式接过了大脑的责任。被解放的认知资源,可以用于其他的追求上。
准则里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也有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反思。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不要仅仅是看过就结束,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准则,采取实际行动,真正让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知道不等于做到!
期待大家的留言,交流自己的感想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