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艺双馨老艺术家潘长江,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说了“不认识蔡徐坤”6个字,遭到了蔡徐坤粉丝的愤怒网暴,甚至波及到了他的女儿潘阳。
好多网友力挺潘长江老师,大家都说,现在的流量明星有好多人是真的不认识。其实,自己的偶像自己拥护就行,别人不认识很正常。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什么事情只要一秒钟就能传遍大街小巷。对一些信息的真伪,如果不能客观评价,有些网络语言确实会对人造成精神伤害。
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这种言语上的指责、嘲讽、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会让人与人变得冷漠、敌视。
哪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就是用爱的语言进行沟通,就是好好说话。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的目的是提醒我们让爱融入生活。
书中讲了个例子。
有一女孩子,一天晚上去了一个很不安全的地方,遇到一个歹徒要强奸她。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她用学过的非暴力沟通法,说服歹徒放弃对她的身体伤害,只是抢走了她的钱财,最后成功脱险。
非暴力沟通法竟然能让歹徒放弃实施严重的犯罪行为,着实让人惊奇,可见这个方法的魅力所在。
既然非暴力沟通是爱的语言,那么暴力沟通就是我们心中缺乏爱的表现。
在生活中,好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有些语言确实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道德评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就会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就会以自己的情绪进行评判。例如:
“你的毛病就是太自私了”“我跟上你受苦受累,一辈子都有操不完的心”“这件事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不能长点记性吗?”
这样的谈话是不是很熟悉的桥段呢?除了在亲人之间有这样的行为,我们还对朋友和陌生人进行评判,给别人贴标签。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支教老师为了救一名学生,不幸摔伤了,流了好多血,急需输血。可医院当时没有与老师血型相符合的血浆。
大家纷纷验血。结果,就是那位得救的学生与老师的血型一样,众人纷纷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学生身上,可那个学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众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他,救命恩人危在旦夕,竟然无动于衷,这样做不道德吧?那个学生沉默几分钟后,眼里满含泪水,抬头看向众人说:“我给老师输完血会死吧?”
在学生的认知里,他不是不想救老师,而是觉得他输血后会死。在众人的认知里,输个血又不会死,为什么就不能先救人呢?众人以他们的价值观去衡量那个学生的言行,进行了道德评判,给那个学生贴上了忘恩负义的标签。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一种沟通的技巧,更是一种非暴力的精神。他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聆听、理解和连接,消融人们心中的不愉快。
暴力沟通,除了评判,还有我们经常使用的与人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这三个负面因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拒绝道德评判,不给别人贴标签,才能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给别人造成的心灵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