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艾瑞德校园,不只是桂花飘香,也是教室里,那一节节公开课,如花,竞相开放;如星,璀璨夺目。
每学期的十月,是“同课异构”月,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各选出2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展现。要的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彰显教师个性,又借此打开教师思路。教学智慧的碰撞,擦出美丽的火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课堂教学的精进。
同课异构,不是为了不同而刻意不同,教学不是演戏,课堂不是儿戏。而是,不同的学生,学情不同;不同的班级,氛围不同;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不同,那么,课堂设计也必定不相同,这个不相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教学目标相同,最后一定是殊途同归,回归大纲,回归课程标准。
作为压轴的一个年级,自然是亚历山大,所幸,圆满落幕。但,虽已落幕,我们的学习还没有停止,更高更远的地方,将成为我们新的起点,伴着新的脚步,一次次的扬帆起航。
按照课程进度,讲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百分数的认识》。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人们常用百分数对事物进行描述、分析、统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了百分数,但是对百分数的意义及其应用价值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另外,百分数作为特殊的分数,有关百分数的计算与应用都可以从分数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重联系实际认识百分数,重视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读、写法,通过读、写方法进一步思考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丰富学生的认识。好课都是磨出来的,梳理再梳理,经历打破,再重建。
姗姗老师结合本班学情,以艾运会投篮,哪位同学的命中率高作为引入,学生经历分数化成百分数,感受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顺其自然引出百分数的意义;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突破难点;自学检测百分数的读写法;通过“懒羊羊受罚记”和“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在实际题型中攻克难点感受分数与百分数的不同;最后,拓展延伸,打破学科界限,名言激励学生,升华本节课。
结合我们班的学情,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为主,通过学生的眼,学生的手,学生的嘴,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老师作为一个脚手架,作为一个梯子,助学生向上攀登。学生提前搜集生活中关于百分数的信息,我负责挑选有代表性的百分数,作为重点,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再联系实际,通过练习,深化新知,引出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和不同,借此突破难点;最后回归练习。两节课课前设置激趣点,课中穿插增趣点,课后设计延趣点,把百分数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课堂充满笑声,掌声,争辩声。
于漪老师说:“教育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学生是可爱的X光,老师的任务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
姗姗老师课堂中,一阵阵的掌声,是对学生的肯定的表达;老师轻轻的抚摸,是对学生的肯定的呈现;“你总结的真全面!”、“你真善于发现问题!”……这一句句鼓励的话,是课堂的真实流露,也是老师给予学生的反馈。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流露,这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与反馈,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的激励与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积极情感)是开发智力获得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姗姗老师积极的评价,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自新和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醒、感染了学生,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谐、活跃、生动、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这种不是传授,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教学艺术值得学习。
超出课堂之外的,千分数的延伸、恩格尔系数的材料阅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性的引导、重视和培养。你能想到数学课上也可以用成语造句么?我们的校长真是十全美啊!(100%);艳培老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200%)!;梦露和力菲同学的投篮水平真是平分秋色(50%)。这样的课堂,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想不被吸引,都是难事。
钱守旺老师说:“教师,不是一个知识的推销员”。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是对知识的渴求,是对新事物的好奇。以实物为例,使学生的学习有了依托,有了支撑,有了意义,也有迹可寻,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汇报精彩纷呈。衣服标签上,棉:50.5%,聚酯纤维:49.5%,学生感受到百分数的意义,发现棉+聚酯纤维是100%,还发现百分数的好处:便于比较,这些发现,是在探索中发现;肥皂盒上,去除99%的细菌,学生自然想到,没有去除的细菌还有1%;蚝油瓶上,防腐剂0%,学生感受到,这瓶蚝油不含防腐剂,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
学习是服务于生活,生活中也隐藏着数学。当有学生提出:既然是0%,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同学们已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是特意强调蚝油是健康,作为一种广告效应;酒瓶上53%,学生很容易用生活的经验回答,这瓶酒是53度。如何用数学语言回答呢?纯酒精的含量占这瓶酒的含量的53%,再次构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通过学习,这种生活经验不再是模糊的,是清晰的,是可以用数学语言解释的。引出了红酒、啤酒等酒精度的调查。薯片加量20%,这个20%又是哪个量占哪个量的20%?引发思考,能不能超过100%,引起质疑;超市抽奖,中奖率100%,这个100%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自主的探索与发现中,提出质疑;在理解的分享与表达中,解决问题;在合作的互动与体验中,构建新知。学生的知识,不断被打破,再重建。这种自然而然生长,在思考与质疑中,得到增强,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这种生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是生长感,就是数学素养的积累与提升。
李校长常说:儿童立场,人在中央。儿童立场,要入言、 入行、入心,处处把儿童放在心中和中心。学校是学生的生命场,孩子在这个场中,被支持、被尊重、被看见、被托举,才会丰富多彩,各自出彩。
教育既要看到人与当下,又要看到诗与远方,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做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脸上有笑,脚下有力的人!让孩子在爱与自由的氛围之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