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以史为镜
提升人文素质
从历史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历史中,寻找人生的道路
从历史中,寻找......
图片
《清平乐》简介
图片
《清平乐》主要讲了宋仁宗赵祯分别和曹皇后曹丹姝、苗心禾、张贵妃,公主徽柔和内侍梁怀吉的爱情故事。通过对仁宗时期朝堂风云的深度刻画和儿女情长的细致描摹,展现了“第一仁君”宋仁宗赵祯的为政以仁和他的情感欲望。
以有别于以往帝王剧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称职的皇帝,却是“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倾力还原更具烟火气的仁宗。随着宋仁宗生平轨迹的不断推进,一幅气象开阔的大宋画卷也渐渐绘就。
从朝堂宫廷到街头市井,大到家具摆设小到一饭一蔬,《清平乐》旨在以精良的制作水准全景式展现仁宗时期的大国风貌和人文气息,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气韵风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集回顾
上集说到禾儿被仁宗误解,跑去找刘太后,刘太后就跟禾儿讲起了前朝永庆公主喜欢羽毛做装饰,但却被斥责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平乐
第三集|仁是前因忍是果(四)
图片
前面仁宗的老师晏殊被刘太后贬黜后,那谁来教仁宗读书呢?
那首先肯定的一点,就是不能输于晏殊学问的。
现在看来,续晏殊走后,是王曾王相在教导仁宗读书。
在这我们也能看出,读书是一件持之以恒且不能松懈的事情。
哪怕位于最高位置,学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并不能因为你是皇帝就不用学习,相反,位分越高,权利越高,所要学习知识面就越多。
王曾过来给仁宗讲《尚书》皋陶谟,而仁宗却还在想着朝堂上的程琳。
“程琳为官十年,有勤勉正直之名,治事之才。”
王曾说得中肯,但这并不是仁宗想听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仁宗在听了王曾这话之后,就问王曾:那他为什么要送刘太后武后临朝图?先帝才驾崩,他就挑唆刘太后学武则天,这还是什么正直的人?还是什么治事之才?这难道不是奸佞投机的小人所为?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我们的王相是怎么回答仁宗的呢?
“论事论人,不能脱开前因后果呀!”
很多时候,我们在论事论人时,很难做到以平常心来评论,往往都会夹杂着一些私人看法;比如,这人在某事某时的一些举动,惹你不快,那你心里或多或少会厌恶他,从而在公事或在私事上,会不太待见他;相反,这人在某事某时做了让你喜欢的事,你自然而然就会偏袒他一些,在一些事情上,让你在他与别人之间,相信你也会优先选择他。
那此刻的仁宗就是这样,因为知道程琳送过一副武后临朝图给刘太后,所以他就不喜程琳,甚至觉得程琳这个人就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人。
那程琳是小人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此事程琳虽做得不妥,但是也难测本意忠奸,当年朝内有丁谓之流,趁主少国疑,妄图扰乱朝政,当时盼太后能强悍决断,把握大权,莫要被奸臣颠覆朝堂的朝臣,可不止程琳一人,也未必是邪佞。”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来程琳送刘太后武后临朝图,是因为当时主少国疑,有奸臣想要祸乱朝政,而想程琳这类的臣子,就希望刘太后能强悍决断,把握大权,不要被奸臣给迷惑了,但是程琳送武后临朝图这一举动王相认同吗?
我想是不认同的,但王相也不反对,不然他现在也不会跟仁宗解释程琳为什么会送图了。
在这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
而这里,仁宗就给程琳贴了标签,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而王相要教仁宗的就是不要“贴标签”,不能以偏概全,可我们的仁宗现在能听的进去吗?
“但是他将母后比作武后,那岂不是将朕比作李显?那个一辈子被女人牵着绳子的悬丝傀儡?”
我们看历史,历史很有趣,历史是一个浓妆艳抹的“小姑娘”,但它是个“轮回”,它是真实不虚的。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因为后周主少国疑,也就是上面的老板太年轻,底下的职业经理人就自己做老板了,到了南宋末年,也是因为幼帝,朝廷重权被宰相贾似道把持着。
历史是如此的相似,轮回着,宋太祖赵匡胤是在后周主少国疑时,被拥立成王,建立宋朝,而到了南宋末年,幼帝投江而死,所以说历史是真实而不虚的,再看到清三大帝,清朝的兴起是孤儿寡母,孝庄太后带着顺治,没落也是孤儿寡母:慈禧带着宣统。
历史就像价格会偏移价值,但从长期来说,价格一定符合价值。
精彩内容
未完待续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