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二十四孝,虽惊天动地,但涉传奇之嫌,总之让人不能心生感动之情。今日读《幼学琼林》至 “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着实感动了一下,遂拓展阅读以求详实。
此典始出于刘向《说苑》,原文如下: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大意是说: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受杖没有什么怨恨。一天,母亲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亲惊讶地问他:“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他接受,没有哭泣过,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独独哭泣呢?”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小时被母亲杖责时,总是躲避甚至逃跑。当老大不小了,若还有母亲打骂,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