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蕴含了地域文化价值
多年来,普通话在中小学校园强势推广,一些学校甚至明令禁止师生在学校讲方言,而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普通话在很多单位也都成了职业语言,甚至是应聘必要条件,普通话在人际沟通上也成了首选,使得很多人产生这样一种认识,方言没有多大用了,也使得中小学生越来越不会讲方言,大学生不会方言也算“顺理成章”,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方言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近些年有的地方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提出方言进校园,让小学生重新学习方言,我认为值得肯定,毕竟,各种方言都包含着不可忽视的地方文化价值。
曾经有人质疑“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有人对人类语言数量的减少不以为然,并认为我国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目的就是最终要消灭四川话、广东话、上海话……等等所有方言。照这样的逻辑,语言种类是越少越方便互相交流也就越好,那么全世界只留一种语言,行么?照目前的情况而言,英语在全世界的应用比汉语要广泛,所以,不仅法国人可以放弃对法语的自豪,干脆咱中国人也别保卫汉语了,大家全都说英语得了,这样我们的青少年也就可以从小讲英语,无须多学一门语言,不但以后考英语不犯难。行得通吗?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都包含了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无论是几亿人能讲的语言,还是只有几千人听得懂的语言,都在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历史的终结、一种传统的消亡、一种文化的灭绝,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消失,当然也是一种文明万劫不复的悲剧。随着一种又一种语言的消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不断遭受损害,文化的丰富性逐渐萎缩单调,人类就将生活在退色的文明中,这恐怕不仅是失去语言的那些民族的悲哀,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哀。在中国,一种方言的消失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损失。
比如说,我们汉语中的古典诗词韵律优美,汉语绕口令又是多么有趣啊,换一种语言就根本表现不出来,还有谐音、双关等修辞,外语如何表达出令人无限遐想的意境?汉语是这样,其他语言也一样,每种语言都有各自文化特色而无法为别的什么语言代替。我们的汉语不能取代英语,英语同样也不能取代汉语,就像英语或者汉语不能取代其他语种一样。早些年曾经有人说汉语应该朝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就这一步,跨得过去行得通吗?因为语言多样性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斑斓绚丽如春花一般而生机勃勃,这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的幸福,也是人类美好的享受。
每种语言的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值其实还包括方言的存在。我不知道其他语种的方言状况如何,我们汉语的方言各自别有情趣。记得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就曾经与人合作说过一段关于方言的相声,听众无不会心莞尔。(这里顺便提一句,这相声就很讲汉语特色,也常借助方言凑趣。)更值得说道的是我国的各种地方戏曲,上百种不止吧?占据国剧地位的京剧固然很优秀,不同地区还有各种地方戏,当地人喜欢,有的地方戏到了外地也很受欢迎,很多地方戏的唱段在当今这个传媒发达的时代几乎是家喻户晓,甚至很多人耳熟能详,“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堪称经典。每种地方戏都是以方言为基础的,没有方言,这些地方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方言如果被消灭,这些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就无从传承,就真的成了“遗产”。
难道因为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我们就只听京剧而把地方戏忘到九霄云外?地方戏其实也是国粹,随着方言的地位下降,地方戏也遭遇冷落。消灭方言丢掉地方戏,简直是对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数典忘祖的亵渎甚至等同犯罪而不可饶恕。也许,谁将来会用普通话表演地方戏,先试试啥味?不叫人笑掉大牙才怪,那跟英语演唱京剧一样可以列入小品了。为什么大多数的歌剧演员都用意大利语演唱歌剧经典?你用英语或者汉语试试,就不是那感觉。如同你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交响乐,或者请交响乐团演奏《十面埋伏》,那就不叫变奏曲,大概算作“变味曲”了。
方言也是乡音。“乡音难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眷恋着乡音,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异乡听到熟悉的乡音总是无比激动。乡音,或者方言,就是故土就是亲人,已经融进了人们感情,如何割舍?
我国很多地方广播和电视台都不说方言,众多的市办县办电视台甚至乡镇自办电视节目也是满嘴普通话,好像说方言是一种耻辱似的,方言所能表现的地方文化就这样有意识地被排斥被边缘化甚至在被消灭,也可以说,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地方文化的自信。普通话是被推广了,但是我们的语言也越来越单调,其表现力也愈发苍白而丧失活力。
而另一方面,很多年来,粤语歌曲却逆势飞扬,不仅很多香港歌星的粤语歌曲令人耳熟能详,内地很多歌手也群起效仿,这恐怕不仅是偶像崇拜的因素,也与粤语表达本身的方言语音特色大有关系。一些影视剧中,方言也许带有喜剧性而很受欢迎,方言自然亲切的表达力也是一个加分项。汉语的方言使汉语更丰富而更具趣味和魅力。
尊重一种语言而不忽视它的存在,也就等于尊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也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当然也应该看作是对我们自身文化属性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化以及文明的尊重。我国政府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也很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吗?曾经帮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造文字。如果说语言越少越有利于交流,当初何不干脆让那些少数民族讲汉语得了?
普通话只是为了人们的交流方便,绝对不能成为汉语霸主一手遮天一言堂,为方言保留一定的空间,可以看作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是,中小学里说方言的越来越少,大学里更是很难听到几句方言,方言甚至成了笑料,一些大学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方言的兴趣,跟父母打电话也不怎么用方言了,回家也似乎不愿意讲方言了,同学之间的地方文化交流不存在了,在不自觉中失去了家乡所赋予的文化身份和地方文化自信,更不可能去自觉维护方言所蕴含的地方文化尊严,很多大学生在忘记方言忘记“家乡话”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对家乡的眷恋。这不免令人担忧,如果以后有机会走出国门,会不会连汉语都懒得说呢?方言其实也是一种地方传统文化的体现,蕴含了地域文化价值。
这里再说几句题外话。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广的普通话真的很完善而足以代表汉语文化了吗?我以为不行。别的不提,就说普通话的字音问题,我甚至认为是有明显甚至严重缺陷的。比如,“清”和“轻”,在普通话的汉语拼音里,都读“qing”,可实际上,这两个字的读音并不不一样,一个是舌尖齿龈音,一个则是舌面中颚音。还有“经”和“精”、“尖”和“坚”、“鸡”和“积”、“西”和“希”等等,读音都是有区别的。普通话正在消灭一部分汉语的字音,这对于我们的汉语是好事吗?把我们的舌头都给改造了,我绝对不会为之感到庆幸!